陳方隅/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柏佑/東吳大學政治系學生
2025年9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大閱兵,這將是繼2019年建政70週年之後再度的大規模軍力展示。根據官方宣布,這場閱兵將展示新一代武器裝備,包括隱形戰機、新型無人機與戰略飛彈等都將集中亮相。中共宣稱此舉是為了紀念抗戰勝利,但仔細檢視歷史與國際法,可以發現這場閱兵的真正目的並非追悼過去,而是操弄歷史、塑造合法性,並將台灣強行納入其敘事版圖。中共現在的作法是將「二戰結束、聯合國成立、臺灣光復80週年」的3個80年當成敘事主軸。也就是說,在中共極力展現其武力規模的同時,事實上也包括一系列的「輿論戰」與「法律戰」的操作目的。我們認為,國際社會應該更加團結一致對抗威權擴張,而身為民主國家公民的我們,更需要知道屬於我們的歷史與相關的法律論述。
歷史事實:中共幾乎沒有抗戰
歷史事實十分清楚,1937年至1945年的八年之間,在中國戰場上由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負責,投入了幾乎舉國的財政與人力資源,承受數百萬軍民的死亡與毀滅性的經濟壓力。反觀中國共產黨,當時僅是一支武裝叛亂組織,而且將抗戰視為發展勢力的機會,而非民族存亡的戰鬥,中共主要集中在敵後根據地擴張地盤,避免與日軍正面衝突。毛澤東明確提出「七分發展、二分應付、一分抗日」的方針,把抗戰視為保存實力、擴張勢力的機會。毛澤東甚至在日後,當中國要與日本進行關係正常化的時候,曾對來訪的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表達感謝,認為日本對中共政權「有功」,因為若沒有日本侵略,就不會有中共的壯大、奪權,以及打敗蔣介石。
更有趣的是,中共現在還大力炒作對日本的仇恨,這與一開始對日本的態度,以及中華民國政府對日本的態度形成強烈的對比。事實上,中共並不是真正的抗戰者,反而是利用日軍侵略造成的國共實力消長,最終坐收漁翁之利、打贏內戰。毛澤東的「感謝日本」言論,與今日中共高舉「抗戰勝利」的宣傳敘事,形成了強烈反差。今日中共將自己塑造成「抗戰主力」,表揚當時抗戰軍人與其家屬,甚至還反過來指控當時其他行為者阻礙抗戰(例如中國官媒8月25日才剛指控當時執政的中國國民黨阻止抗日,甚至把「皖南事變」捏造為 國民黨屠殺中共部隊),這些論述不僅背離史實,更是對犧牲者的侮辱。
也就是說,此次九三閱兵表面上是「紀念抗戰勝利」,實則是中共對內外宣傳與輿論戰的重要一環,透過閱兵的形式,中共一方面製造民族主義情緒,將自身塑造成「民族救星」,另一方面則藉由重新詮釋歷史,抹去「當時的中華民國」在抗戰中的正統地位,再建構起「台灣屬於中國」的「法律戰」框架。
國民黨轉而附和中共,不敢以史實反駁
從台灣角度觀察,部分民眾在對日態度上若隨著中華民族主義情緒而產生偏見,就可能掉入中共操控的敘事陷阱。事實上,不只是毛澤東對日本的態度其實是沒有仇恨的,歷史上蔣介石在戰後採取「以德報怨」策略,寬待日本人,甚至邀請部分曾面臨戰爭罪起訴的日本軍人協助訓練駐台國軍(也就是後來的「白團」),並在《中日和約》中處理戰爭賠償事宜。因此,法律上台灣與日本之間已不存在追究戰爭責任的問題。
令人遺憾且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中國國民黨部分高層人物,包括前總統馬英九,在訪問中國時公開附和中共史觀,高調認同「抗戰勝利、民族大義」的論述,這種行為等於放棄當年的中華民國在抗戰中的正統角色,任由中共以歷史與法律敘事侵蝕歷史認同與法理空間。隨著越來越多國民黨高層選擇附和中共敘事,而不積極挑戰其抗戰歷史重構。十年前(2015)連戰到中國參加閱兵之後,國民黨還有發出聲明反駁中共史觀,馬英九當時也明確表達拒絕中共史觀。然而這幾年國民黨愈來愈少正面回應中共的觀點,反而是幫忙中共建立起論述,並任由中共挑戰我們在國際與兩岸輿論場上的歷史地位。舉例來說,最近央視捏造當年抗戰的史實、指控國民黨砲口對內,結果國民黨只有一則不知所云的回應,甚至連新聞稿都沒有。台灣必須警覺,這種對歷史的自我削弱,可能對未來兩岸關係、台灣的國際認同與法律地位產生深遠影響。
台灣在二戰當中以及結束後的地位
在這一系列中共的「慶典」當中,更需要澄清的是台灣在抗戰中的地位,因為中共一向都把「台灣回歸中國」當做抗戰結束的重要元素。事實上,台灣當時仍是日本殖民地,並未參與對日戰爭,反而成為盟軍轟炸的目標。基隆、高雄、台南等地在戰末期遭到猛烈空襲,台灣人民是戰爭的受害者,而不是中共宣稱的「回歸祖國」的一部分。1945年日本投降後,盟軍僅授權中華民國「暫時軍事接收」台灣,並未涉及主權移轉。而且,日本是向「盟軍」投降,不是向「中國」投降,當時簽署的《降伏文書》對象是盟軍,而蔣介石是由聯合國授權下的「中國戰區」代表,不是做為「中國政府」代表,這兩者的意義差很大。
一直以來不管是中共,或者是中國國民黨執政時的中華民國,都一再強調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讓台灣「回歸中國」,事實上這些說法都沒有國際法的依據,因為這些文件都只是新聞公報的性質,不是國際條約。就算退一步來說這些都是國際條約,國際法也有規定在戰爭期間不可以做領土主權的移轉,必須要待戰後的條約才能決定。
對台灣來說,真正影響到其領土主權歸屬的國際條約,就是在1952年生效的《舊金山和約》,裡面確立日本「放棄對台灣與澎湖的一切權利」,但並未指定接受國。隨後生效的《中日和約》(台北和約)也僅重申日本放棄主權,而非將台灣正式劃歸中華民國,更遑論中華人民共和國。
換言之,台灣在戰爭後的當下,在國際法上呈現「領土主權未定」的狀態(至於後來如何演進,本文暫時不多做討論。簡單來說,筆者認為台灣經歷民主化的過程,已經達成實質的主權獨立)。重點在於,中共既非抗戰後國際條約的締約一方,也不是和約的參與方,更是從來沒有統治過台灣任何一刻,自然沒有資格聲稱「台灣自古以來屬於中國」。台灣從戰後到現在,自始自終都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至於當下實質統治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也並沒有在戰後就立刻就取得台澎的領土主權。這樣的法律地位,主要是來自美國刻意的設計,旨在避免「台灣成為中國的一部份」,因為如果台灣是中國一部份,外國盟友是無法「干涉內政」的!當中國不斷把台灣描繪成「戰後歸屬中國」,不論是歷史的真相還是國際法的規範,都揭露了這種敘事的錯誤與虛偽。
中共閱兵的本質
除了最根本的歷史事實之外,我們也必須要了解中共的閱兵本質。中共想要藉機展示強大的火力、科技的成果,這些事情都無可厚非,但看著許多大外宣描述中共軍力和科技實力有多強、解放軍有多棒的同時要想到的是,這些有很多都是為了侵略台灣而來。
且根據中共近期各項經濟指標顯示,中國正面臨嚴重的經濟下行壓力,其中地方政府債務高企是主要原因之一,使得中央難以再像過去般透過無限財政擴張或大規模刺激計畫來拉抬經濟。然而,在如此嚴峻的經濟環境下,北京仍投入巨額資金舉辦九三閱兵這類高度象徵性的「面子工程」。根據筆者所參與的研究計劃,我們估計中共這次至少需要花費350億人民幣在此次的大閱兵上面,包括因大規模停工而造成的經濟損失、觀光損失,以及維穩開支。在青年失業率高企、債務壓力沉重的情況下,中共不惜投入巨資進行象徵性軍事展示,反而凸顯了政權對民生需求的忽視,也揭示其政治運作的「優勢」:即便人民福祉被忽略,政權仍能透過大型象徵行為強化統治合法性。
更深層的政治意涵則涉及解放軍內部高層權力整肅,近年來中共中央軍委對火箭軍、裝備發展部與戰略支援部隊等部門進行大規模清洗,多名上將、中將因貪腐或政治不忠被免職或調查,其中不乏習近平嫡系子弟兵。僅在火箭軍體系內,就有數十名高階軍官落馬,包括負責核武與戰略飛彈的核心人物。這場尚未結束的整肅反映出習近平對軍中派系的不信任。閱兵除了對外展示軍力,更是一種內部宣告:軍隊仍在主席掌控之下,軍紀已被整頓,藉由外部宣傳掩蓋內部權力鬥爭,清除異議力量,鞏固個人威權。
台灣的功課
簡單來說,中共的大閱兵除了是宣傳輿論的工具之外,它不只是單純的軍事秀,它同時傳遞出中共政權在面對經濟困境與內部權力不穩時,會透過外部展示來維持國內統治的策略訊號。中共利用閱兵作為高調炫耀國力與軍事威懾的工具,企圖向外展示其國際影響力,並藉此強化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方國家通常以低調、莊嚴的方式紀念二戰結束,強調和平價值與對戰爭逝者的哀悼。
對台灣而言,理解這場閱兵的政治、經濟與歷史脈絡至關重要。我們不僅要守護自身歷史與法律事實,更需在國際社會揭露中共操弄歷史的行為,提醒全球:抗戰不是中共的勝利,台灣也不是其戰利品。面對中共持續發起的輿論戰與法律戰,這是一項跨黨派的責任,需要全體社會共同警覺與應對,唯有基於歷史真相與法律規範認知自身定位,台灣才能維護民主現狀、捍衛戰後秩序,並守護印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在全球紀念二戰終戰、重申和平價值的時刻,正視歷史、辨識侵略者的真偽敘事,將是台灣與自由民主世界共同的使命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