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人是統戰工具更是威權體制的遮羞布
中共舉行九三閱兵,數名台灣藝人轉發央視直播閱兵、預告貼文,引發正反兩面的爭論。圖/鏡週刊、翻攝微博

|即時

藝人是統戰工具更是威權體制的遮羞布

mirror-daily-logo

2025/09/08 06:20:00

洪浦釗/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
近年來,每逢中國重大節慶或政治場合,總會看到台灣藝人一致行動,在微博轉發央視或人民日報的貼文:國慶高喊「祖國生日快樂」、閱兵則說「致敬英雄,珍愛和平」,或是演唱會上脫口而出「我們中國人」。這些訊息看似祝賀或口號,卻往往在台灣社會引爆正反兩面激辯,成為新的文化戰場。

藝人表態是明著來的統戰操作

北京刻意選在國慶、閱兵、抗戰勝利、台灣光復等紀念日節點,要求台灣藝人集體表態,營造一種「全民同慶、兩岸同心」的氛圍。這是明著來,有計畫的統戰操作。

藝人成為中國統戰首選的原因

首先,傳播能見度高。藝人社群粉絲動輒數十萬到百萬,影響力遠勝政治人物。當台灣藝人發一則「我愛你祖國」,傳播速度快過任何中國官媒新聞稿,還會引來台灣媒體爭相傳播。
其次,跨世代滲透力強。藝人影響的不只是年輕粉絲,也包括家庭與國際觀眾,他們的話語比政治人物更容易進入日常生活。這是「文化統戰」的特質:把高度政治訊息包裝在娛樂外衣裡,無聲無息地進入你我大腦。
第三,商業依賴度高。對許多台灣藝人而言,中國市場的廣大機會和可能的高額收入,讓他們寧願選擇市場而犧牲尊嚴。然而,他們沒有政黨保護、沒有制度防衛,一旦不表態,可能就失去各種商演機會,成為最容易被施壓的族群。
最後,還有一層更精巧的設計:藝文包裝與弱勢敘事。當藝人高喊「祖國萬歲」,其實是在替中國的政治語言背書;一旦台灣社會批評他們,中國又能反過來說「你們在打壓藝文自由」。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甚至高舉「統一」海報,宣稱台灣藝人的表態是「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還反控台灣社會是在「綠色恐怖」,讓藝人不敢說出「心裡話」。藝人既是統戰工具,更是威權遮羞布。

引爆台灣內部的分裂與不信任

這是一套標準的統戰劇本:先施壓,再包裝成自願,最後轉嫁責任。藝人表態於是被描繪成「愛國宣言」,台灣政府和社會的批評則被塑造成「壓迫藝文」。
對中國而言,這些能被宣傳成「台灣同胞心向祖國」,強化民族主義情緒。無論藝人是真心還是被迫,畫面和語言都會被截取、重製、再傳播,成為統戰資產。
對台灣而言,效果則更具破壞性。每一次表態事件,總會引發正反兩派交鋒,網路上充斥「舔共」與「可憐」的對立論述。中國的目的正是如此:透過藝人這個引信,引爆台灣內部的分裂與不信任。

利用民主反民主讓政府兩難

台灣政府經常陷入兩難。文化部、陸委會可以三申五令,重申「不能貶低中華民國、不能唱和武力威脅」是基本底線,但這些規範無法消除中國市場的吸引力,也無法阻止中國策動的「集體表態秀」。
歸根究柢,台灣藝人只是棋子。他們不是在自由選擇,而是在結構性壓迫下被迫配合。批評他們有其道理,但更應該理解這是一個整體性的政治操作,而非單純的個人問題。中國巧妙操作之處在於:平時利用藝人傳播「愛祖國」的口號,淡化政治含量;一旦引發爭議,則讓藝人披上「藝文弱勢」的外衣,反控台灣社會「打壓藝文」。這就是「利用民主反民主」的典型戰術。

少一點內耗 多一份韌性

中國操作藝人的本質,就是把民主社會的言論自由轉化為分化台灣的武器。表面上是藝人個人選擇,實際上卻是統戰工程的一部分;中國深知這些表態不會讓台灣更接近中國,他只想讓台灣社會更撕裂。面對這種操作,台灣政府的反制始終兩難:太硬,容易被扣上「打壓藝文」的帽子;太軟,又可能縱容滲透。這已不是單一部會能解決的問題,而是必須跨部會協調、制定長期策略、強化社會對話,必要時展現硬的態度與執法,這才是對民主最好的防衛。
唯有看清這一點,台灣社會才能少一點內耗,多一份抵抗外部滲透的韌性。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