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正陷入政治對立激化與債務惡化的雙重螺旋
自6月30日以來,全球超長期債券的報酬率已下跌2.6%。圖/東方IC

|即時

全球正陷入政治對立激化與債務惡化的雙重螺旋

mirror-daily-logo

2025/09/09 06:30:00

吳芳銘/政治經濟觀察員
近期黃金與白銀再次創下到歷史新高價位,其中一個推動的因素是最近全球長期債市遭拋售、價格恐慌下跌及殖利率上升觸及新高。易言之,直接指向無法逆轉的全球野蠻生長的大債路徑。

全球資本巿場與大財政時代的警鐘

黃金的上漲和債券的拋售釋放出潛在危險的訊號,即便眼前暫不會觸發系統性風險,但預先為近年來收益頗豐的全球資本市場敲響警鐘,以及顯示全球「大財政時代」下,各國財政隱憂仍如烏雲密布未見消散。
從貴金屬、股市到金融市場的錨—債市,資金市場需要一個新估值。對債券市場來說,這個定價將迎來痛苦的歷程。
近日,英國30年期債券殖利率飆升到5.75%,創下了1998年以來最高紀錄,英鎊同步重貶1.2%。美債30年期殖利率漲至4.98%,為7月以來最高水準。30年期德國債券殖利率驅近14年高點。法國30年期公債殖利率也一度漲至4.513%,為2009年6月來最高。
日本30年期殖利率升漲到到3.22%歷史高位,創下1999年來新高,讓曾經長期零利率的日本驚醒。這些都指向全球主要國家的長債價格承壓,殖利率飆升,長期廉價資金「罷工不幹了」。
自6月30日以來,全球超長期債券的報酬率已下跌2.6%,而歷史上的9月一直是全年最凶險的魔咒月份,過去10年中,貨幣政策往往在9月急轉彎、債券擴增發行量,在表現績效上,期限超過10年的政府債券在9月份的中位數損失達2%。如果歷史可鑒,近期全球債券市場恐不好過。
眼前的灰犀牛不是單一因素造成,而是經濟規律的重壓,加上各國政治的裂痕交匯等多重變數的共振作用破壞力。

不同於已往全球新面貌的挑戰

簡單講,以前支撐債券牛市的總體經濟環境,諸如長期處於低通膨消費環境、央行持續寬鬆量化的貨幣政策、穩定的地緣政治格局,以及可控制的政府債務等已結束而不復見,市場被迫要適應一個沒有央行撐底、通膨更高、頑固而具黏性、地緣極度不穩定,而且各國集體轉向「大財政時代」,全球邁向一個由政府擴大支出與借貸更多所形塑的新世界。
尤其,遏制通膨作戰仍在持續,但通膨指數不投降,利率也只能更長時間維持在更高的水準,降息無法一瀉到底。況且,疲軟的經濟、上升的失業率等條件也不允許,英國一年內已降息5次,導致8月的央行內部出現嚴重分歧,出現投2次票決定走勢。
尚且,市場對貨幣寬鬆路徑是否已明晰仍存疑,但面對不斷上升的債務水準和財政支出的確定性,以及各國央行對購買公債態度、價格風險的不確定性,導致公債拍賣市場表現呈現疲軟走勢。這些不確定性與確定性的不對稱組合,債市雖不語,行為卻向停滯性通膨定價。
当地时间2025年6月17日,加拿大艾伯塔省卡纳纳斯基斯,七国集团峰会举行,多国领导人拍摄合影。東方ic_2025-09-06.jpg
6月17日,七大工業國高峰會於加拿大舉行,簽署中東局勢和關鍵礦物供應鏈強化等7個領域的聯合聲明。圖/東方IC

政治對立激化與債務惡化的雙重螺旋

對債務擔憂推高殖利率,反過來又加重財政負擔的惡性循環,恐將對全球經濟復甦和金融穩定構成實質性威脅。
在全球主要各國的內政上,政治的不確定性及政黨角力沒有停止過,甚至對立激化中。美國內部對聯準會獨立性與降息路徑、關稅的不確定性、未來財政支出政策等雙重螺旋持續激盪經濟。美國政府債務從疫情前佔GDP比例的不足80%,攀升至至今逾120%,而川普2.0 推動的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亦將推高債務,美國政府必須天量發債才能彌補財政收支的矛盾。
特別是川普的對等關稅的合法性問題仍在司法程序中,若最終被認定為不合法,且美國政府失去鉅額的關稅收入挹注財政情況下,將進一步增加美債市場的不確定性。
英國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在財政與福利政策的突然轉變,例如撤銷削減退休金領取者冬季燃料補貼,以及取消削減殘障人士補貼的計劃,使得民調支持率暴跌,並甫進行完內閣重組,但未能緩解投資者對財政前景的擔憂。縱使英國債管理局已將超長期債券發行量降至歷史低位,但殖利率依然居高不下,顯示投資者對長期公債的需求持續減弱,傳統買家如養老金基金的需求下降,進一步加劇市場波動。
這場面臨350億英鎊的預算缺口,在英國債務高漲且經濟成長緩慢的背景下,財政挑戰再次成為市場焦點。在必須填補的公共財政缺口下,借貸成本上升以及英債殖利率走高也加劇財政負擔及對債務的憂慮,進一步推高殖利率。目前,英國每年的債務利息成本已超過1,000億英鎊。
法國去年赤字占GDP比率高達5.8%,財政整頓難度極大。此刻總理貝魯(Francois Bayrou)推動440 億歐元(約 510 億美元)預算削減計劃以遏制財政赤字,並發動信任投票。
這個決定正使其政府面臨巨大的倒閣風險。法國三個主要反對黨,包括極右翼的國民聯盟(National Rally)、左翼的不屈法國 (France Unbowed)以及綠黨,均已明確表示將在 9 月 8 日的國民議會 (法國議會下議院)投票中反對這項信任動議,而社會黨也表示不會支持政府。若多數議員投下反對票,貝魯政府將被迫辭職。
此前的總理巴尼耶(Michel Barnier)僅在任 90 天便下台,若貝魯政府再次垮台,將再次凸顯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 )脆弱的領導地位。而且,如果無法就控制龐大債務的措施達成一致,到2030年法國的公共債務占GDP的比例預計將再上升10%,如滾雪球般達到125%。
德國債券雖被視為避險資產,但因國防和基礎建設支出大幅增加,長期債券也遭遇拋售。歐洲多國財政擴張與經濟成長乏力形成鮮明對比,市場對政策的永續性產生疑慮。
尤其,為適應新的生命周期投資模式,近2兆歐元(2.33兆美元)荷蘭養老基金正在去槓桿化(deleveraging),導致德國和法國30年期公債殖利率創下新高。
日本債市也因政治變動疊加財政擔憂而顯著承壓。日本首相石破茂的盟友、自民黨幹事長森山裕表態請職後,如果石破茂被逼宮下台,新任領導人可能推動更積極的財政支出,並向央行施壓,進一步推升長債殖利率。
英國政府低迷的民意支持度、法國內閣的信任投票、日本執政黨內部的領導地位的不確定和動盪等,這些政治失序的訊號及其背後指向面臨擴大財政支出的壓力,都要求債券殖利率必須包含更高的風險溢價。從本質來說,原本穩定的預期已被打破。

定海神針錨定價格功能的失真

如果全球各國央行或基金等超級買家,不像以往般承購長債,在債券市場上奪回定價權,諸多長債的空頭走勢是未來必須承受的風險。包括:考慮最真實的經濟基本面和供需,債券的價值到底是多少?誰來接盤?如果把越來越頻繁的政治失序計入風險溢價,那麼過去被認為是無風險或低風險的主權信用,值得現在及未來再相信嗎?
這些疑問,市場用黃金與白銀等貴金屬價格大幅飆升做了說明。正如其屢創新高所傳遞的預警,資本市場需持續警惕財政失衡導致大債風暴的潛在衝擊。同時也反映出,債券這個舊的錨在失真的年代,新的錨要落在哪裡的問題。
美債在金融市場上有「定海神針」之稱,美債10年期及更長期債券的殖利率要如何定價,這將決定未來幾年所有其他資產的價值中樞。在大財政及大債務難以逆轉、經濟走向停滯性通膨、政治及地緣政治紛擾的年代,長債的命運不若輕舟,要過萬重山充滿驚險。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