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崇棠:台灣40年的資通訊基礎是台灣發展AI的戰略價值
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在今年的台灣人工智慧年會演講。

|即時

施崇棠:台灣40年的資通訊基礎是台灣發展AI的戰略價值

mirror-daily-logo

2025/09/09 17:03:00

記者:

吳筱雯

華碩董事長施崇棠表示,台灣過去40年來累積的資通訊基礎,是台灣AI競爭力的戰略價值,他並建議,台灣應從現有優勢中的算力工程能力、開源模型微調與落地能力、應用導入能力建立基本功,建立可信任的AI國家品牌、確保台灣的技術長才快速轉化為市場優勢。
施崇棠今日出席台灣人工智慧年會,以「台灣AI競爭力的戰略定位與實踐」為題發表開場演說。施崇棠在演說中表示,對台灣而言,AI是思考自身定位、強化優勢、設定未來角色的策略轉折點,台灣不應該是這場變局的旁觀者,更應該成為可信任應用、垂直場域導入、AI治理實踐的貢獻者。
他指出,台灣並不是要與美、中、歐、日直接比拼,而是要靠算力、模型、應用的三角優勢,建立可信賴的、可落地、場景導向的國家AI平台,中國DeepSeek的表現非常好,他雖然戲稱DeepSeek為「窮人的中國功夫」,但是,台灣就是迫切需要這種深耕性的AI技術人才,尤其對於主流開源模型,必須具備透徹的理解與強化能力,以確保台灣的技術長才快速轉化為市場優勢。
過去台灣累積了40年資通訊基本功,成為台灣發展AI的基礎,他建議,台灣應朝三方面建立AI戰略優勢,第一項優勢是台灣的算力工程能力,台灣不僅擁有全球最強大的AI伺服器供應鏈,還能從資料中心到電源設備進行系統整合,全方位的算力系統與工程能力,是台灣得天獨厚的優勢,這是台灣AI發展與落地最重要的基礎,台灣也因此已具備自建AI超級電腦的能力,並且能進行完整的軟硬體整合設計。
他認為,台灣發展AI第二項優勢是,台灣擁有很好的模型工程能力,透過蒸餾、壓縮、效能調校等技術,以及台灣擅長的開源模型優化、客製化、產業化的微調,因此降低AI訓練與推論的成本門檻,讓更多應用可以普及化,將算力真正轉化為生產力,讓有限的資源發會最大的效用,並且讓開源模型變成可控、可信的主權AI。
台灣的第三項優勢是應用導入的能力,施崇棠表示,台灣的ISV與SI已經累積40年的功力、生態完整,而且ISV、SI的密度、服務能量很高,這些ISV與SI擅長場景導向,最能理解在地產業需求,把模型快速落地成具體解決方案,ISV與SI不只是技術運用者,更是需求驅動創新的橋樑,將算力與模型轉化為產業價值,台灣已經匯聚成千上萬家的中小型ISV與SI,涵蓋製造、醫療、金融、物流、零售等場域,這都是推動AI產業應用與發展的最大推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