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搶救2天「靠強心劑續命」!姐弟靠「藍白拖做1事」決定放手…醫心疼曝緣由
是否要「放棄急救」,對於病患家屬來說的確是一大難題。示意圖/翻攝自免費圖庫pixabay

|即時

母搶救2天「靠強心劑續命」!姐弟靠「藍白拖做1事」決定放手…醫心疼曝緣由

mirror-daily-logo

2025/09/12 11:03:00

編輯:

古靜兒

若是親人在醫院飽受病痛折磨卻以無藥可醫,不少病患都會要求「善終」,但這也讓家屬相當兩難,ICU(加護病房)醫師陳志金就回憶起,他10多年前曾遇過一名長期洗腎病患因心跳停止送醫,經CPR搶救後雖恢復心跳,卻已失去腦幹反射,但病患的子女仍堅持救到底。陳志金醫師最後建議子女以「擲筊」的方式詢問母親意願,獲得「聖筊」的結果後,終於讓姐弟接受並放手。

ICU醫師揭真實故事:用「藍白拖擲筊」決定媽媽是否善終

經常分享醫院工作日常的ICU醫師陳志金昨(11)日憶起,他10幾年前剛成為ICU主治醫師時還是一名菜鳥,沒有太多與病患家屬對談的經驗,某日碰上一名長期洗腎且有慢性疾病的病患突發心跳停止(OHCA)被送往急診,但抵達醫院時已無自主呼吸,急診團隊進行心肺復甦(CPR)30分鐘後才恢復心跳與血壓,但仍需仰賴強心劑與機械才能呼吸。
不過,護理師隔天例行加護病房查房時,發現這名病患瞳孔已對光無反應、無咳嗽反射,顯示腦幹反射已然消失,因此他先向病人先生說明病情,對方則回應:「我們盡力就好,如果真的沒辦法,就不要再急救了,讓她好好的走」,顯見已有心理準備,但病患的一對子女堅決要求「急救到底」。
在接下來的2天裡,醫療團隊使用了最好的藥物,但病患仍需靠2種最高劑量的強心劑、努力維持血壓與生命跡象,狀況還是極度不穩定,陳志金醫師認為,即使再怎麼CPR都已對病患沒有任何幫助,因此還是決定與病患的子女談談:「你們對媽媽這麼孝順,她一定知道,也會感謝你們」,並提出以「病人意願為依歸」,建議姐弟倆可以試試「擲筊」的方式詢問病患意願。
於是病患的兒子按照建議,拿起腳下的藍白拖問道:「媽,我們不要妳這麼辛苦,讓妳好好的走,好嗎?」最後得到「聖筊」的結果,雖然姐弟倆當場沒有要求再擲或討價還價,但表情還是掩飾不住心裡的失落。所幸現場有資深護理師的主動介入,帶著2名年輕男女前往護理長辦公室繼續詳談後事安排,並給予這對姐弟心理支持。

「擲筊」有用嗎?醫師感慨:家屬是害怕自己的決定等於「放棄」

陳志金醫師表示,他後來還被護理師詢問為何會建議擲筊的方法,而他對此直言,其實家屬內心實際上已有意願讓母親不再受苦,但無法正視做出「放棄媽媽」決定的罪惡感,而透過擲筊其實也代表「讓媽媽自己決定」,既能為家屬提供情感解套,也可以減少互相責怪與決策負擔。
事實上,陳志金醫師也在文中揭露擲筊背後的真相,因擲筊的機率並非剛好一半一半,但只要掌握好命題的「方向」,就有3/4的機率可以讓病人不再受苦。陳志金醫師透露,代表「同意」的「聖筊」出現機率為50%、代表「不同意」的「陰筊」和代表「無法裁示」的「笑筊」出現機率各為25%。
如果問題是「媽,我們不要妳這麼辛苦,讓妳好好的走,好嗎?」只有25%的機率會被「駁回」,換言之會有75%的機會讓病人好走,但如果問題是「媽,妳要不要急救?」則病患善終的機會可能剩下25%。
陳志金醫師強調,每個「不實施心肺復甦術」(DNR)的決定勢必都非常艱難,再加上每位病患的價值觀不同,有些人希望可以「賴活」、有些人希望能夠「好死」,因此作為代理決策者的家屬必須與醫療團隊充分溝通,以病人價值與意願為依歸,才能共同承擔做出決定的後續情緒:「家屬不是想讓病人受苦,而是害怕自己的決定等於『放棄』,解套方式之一就是『讓病人做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