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均GDP時隔22年「首度超車韓國」!專家揭背後關鍵原因…卻有2隱憂要注意
台灣人均GDP時隔22年超越韓國。示意圖/資料照

|即時

台灣人均GDP時隔22年「首度超車韓國」!專家揭背後關鍵原因…卻有2隱憂要注意

mirror-daily-logo

2025/09/16 10:03:00

編輯:

古靜兒

韓國過去的經濟發展遠遠超過台灣,從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來看,韓國早在2007年就加入了「2萬美元」行列,比台灣早了4年。不過,最近局勢發生了逆轉,韓國今(2025)年的人均GDP預計為3萬7430美元(約112萬元新台幣),低於台灣預計的3萬8066美元(約114萬元新台幣),而這也是台灣時隔22年首次超越韓國,但有專家提醒,雖然數字亮眼,背後恐仍存在隱憂。

台灣人均GDP為何成功超車韓國?

根據朝鮮日報等韓媒報導,韓國在2000年代初期的人均GDP表現上大幅壓制台灣,也在2003年首次超越台灣,並先後於2007年與2016年率先進入「2萬美元」與「3萬美元」的行列,分別比台灣早了4年與5年。不過,韓媒根據韓國政府及台灣政府的資料,對兩地增長預期、人口推算數據等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今年韓國和台灣的人均GDP推測分別為3萬7430美元和3萬8066美元,這也是自2003年後的22年來,韓國人均GDP首次落後於台灣。
20250916韓國國旗、太極旗。示意圖/翻攝自免費圖庫pixabay
韓國人均GDP落後台灣。示意圖/翻攝自免費圖庫pixabay
專家分析,韓國落後的原因在於成長動能喪失,韓國在2016年突破人均GDP 3萬美元時,仍依靠半導體與汽車、化學、煉油等產業的支撐,但接下來的10年都未能找到新的成長引擎。如今比較20年前與現在的10大出口產品,韓國有9項依舊不變,主要還是集中在1970至80年代大幅發展的重化工業產品。
相較之下,台灣則透過半導體產業發掘了新的成長引擎,而且並不是將資源分散到設計、製造等全體產業鏈,反而鎖定晶圓代工領域。韓國祥明大學教授李鍾煥(音譯,이종환)直言,晶圓代工市場比記憶體市場大2倍以上,因此三星雖然從10多年前就開始投入代工,但仍未能縮小與台灣的差距。
鴻海展示使用NVIDIA晶片組裝AI伺服器_翻攝自鴻海官網_2025-05-05.jpg
台灣半導體產業投入晶圓代工領域。示意圖/翻攝自鴻海官網
此外,報導指出,台灣政府自2016年蔡英文執政起,便將人工智慧(AI)與半導體並列為「未來核心產業」,提出將台灣打造為「亞洲矽谷」的願景。不僅如此,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自2020年更進一步推動「將台灣打造成AI島嶼」的構想,在AI領域投資超過GDP的1%以上,也提供AI新創公司稅務優惠、與台積電合作等,大幅擴建AI晶片生產設施。
反觀韓國直到近年才提出「AI G3(全球三大AI強國)」目標,並宣布「超創新經濟」戰略,表示將增加AI領域相關的投資,但預算卻只有3兆韓元(約653億元新台幣),相比中國投入的50兆韓元(約1兆元新台幣)、美國投入的30兆韓元(約6530億元新台幣)可謂杯水車薪。另外,台灣尤以中小企業為主體,不像韓國會受到供應鏈與勞動市場僵化的嚴重影響,這也是台灣競爭的優勢之一。
台積電熊本廠JASM_台積電提供
台積電在日本、美國都有設廠。圖/台積電提供
在人才競爭力方面,台灣同樣佔上風,瑞士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近期發布的《世界人才競爭力報告》顯示,台灣排名第17,遠高於韓國(第37)、中國(第38)、日本(第40),在亞洲僅次於香港(第4)與新加坡(第7)。
報導指出,台灣人才熱衷投身半導體與AI等領域,這些職位薪資待遇高,並獲得社會重視;相對而言,韓國的科學技術領域人才則因待遇不足,已逐漸選擇流向海外或轉讀醫科。根據韓國政府統計顯示,韓國理工科系相關的博士生在海外滯留比例,從2020年的15.3%大幅增至去(2024)年的22.7%;而台灣同期則由8.5%降至7.2%。

台灣GDP上升卻有隱憂?

不過。雖然台灣人均GDP超越韓國被視為經濟成長的肯定,但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徐之強也指出背後潛藏的隱憂,因人均GDP是以GDP除以人口計算,所以不能只注意作為「分子」的GDP總額,也要觀察「分母」人口的變化。徐之強首先點名「人口少子化」的問題,台灣近年多個月人口呈現負成長,這意味即使GDP沒有顯著成長,只要人口減少,人均GDP自然就會上升。
第2個隱憂則是「產業過度集中」,徐之強表示,台灣近年受惠於半導體與AI發展,確實帶動經濟成長率,只是若未來AI投資過剩、景氣反轉,台灣可能就會因為產業太過集中而受到最大衝擊,因此台積電雖對台灣舉足輕重,但台灣不能只依賴單一企業。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委彭金隆也認為,要推動台灣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就必須確保產業均衡發展。
TSMC_台積電配圖_圖/鏡週刊 (6)_2025-08-05.jpg
台灣不能過於依賴護國神山台積電。圖/鏡週刊
至於外界關注美國聯準會(Fed)預期於9月降息所帶來的匯率影響,徐之強分析,Fed降息後新台幣可能走升,再加上台灣7、8月出口亮眼,企業手中美元充裕,若出現拋匯也有機會推升新台幣,加上外資因台股創新高而持續流入,也會帶動新台幣升值。不過,徐之強也提醒,匯率變動仍需觀察整體亞洲貨幣對美元的走勢,新台幣升幅應不會脫離區域趨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