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聰榮/亞太21世紀研究所台灣辦事處主任、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尼泊爾治理危機是一個新時代的治理危機,在當地稱之為Z世代的治理危機。2025年9月,尼泊爾爆發自2008年廢除君主制以來最嚴重的政治危機,至少51人喪命,國會與政府大樓被燒毀,超過一萬兩千名囚犯逃獄,前總理奧利(KP Sharma Oli)被迫下台。這場被稱為「網路世代抗議」的運動,催生了尼泊爾首位女性總理蘇希拉·卡爾基的上任。這不只是年輕世代捍衛言論自由的行動,更暴露出傳統治理模式無法回應網路世代需求的深層危機。
動亂的導火線看似是政府以「維護國家安全」為由,封鎖多個社群媒體平台。然而對尼泊爾的網路世代而言,社群媒體不只是資訊交流的工具,更是他們求職、維權與參與社會運動的核心平台。禁令被視為壓制異議的手段,迅速點燃年輕人的怒火。抗議從線上延燒到街頭,矛頭指向政府長期以來的貪汙與裙帶關係,最終演變為燒毀國會與政府大樓的激烈衝突。
這場抗議突顯了傳統治理的缺陷。尼泊爾自2008年轉型為聯邦共和國後,政黨輪替頻繁,治理卻陷入派系鬥爭與權力分贓的泥沼。奧利政府對網路世代需求的漠視,讓年輕人透過數位工具挑戰權威,與台灣、泰國、香港等地的年輕人運動有相似之處。
傳統治理模式的失靈在這場動亂中暴露無遺。傳統政治依賴層級分明的權力結構與菁英決策,卻無法滿足網路世代對即時性、參與性與透明度的期待。社群媒體禁令切斷了年輕人的發聲管道,顯示政府對數位時代公民參與的無知。
長期以來的貪汙與低效行政進一步侵蝕了政府的公信力,使網路世代對傳統治理徹底失望。尼泊爾的結構性問題加劇了治理危機。經濟發展停滯、青年失業率高達兩成、氣候變遷與貧窮的壓迫,讓年輕人對未來感到絕望。當政府試圖以禁令控制數位空間,反而激化了年輕人的反抗,成為治理崩壞的臨界點。
在動盪中前首席大法官蘇希拉·卡爾基依據憲法第61條臨危受命,成為尼泊爾首位女性總理。她的「反貪汙鬥士」形象為混亂的局勢帶來一絲希望,但治理危機的挑戰依然艱鉅。作為臨時政府領袖,卡爾基必須在2026年3月國會大選前穩定局勢並重建政府與網路世代的信任。
首要任務是回應年輕人的核心訴求。解除或調整社群媒體禁令是修補信任的第一步,同時需平衡言論自由與資訊安全。反貪汙是另一關鍵任務,她必須推動司法獨立與行政透明以重建公信力。針對青年失業問題,她需要加速教育改革並創造就業機會,特別是發揮尼泊爾在觀光與水力發電的潛力,為年輕人開闢新出路。在印度與中國的區域競爭中爭取國際援助,也將有助於基礎設施重建與經濟復甦。
這場動亂雖是悲劇卻也是尼泊爾治理轉型的契機。網路世代的怒火突顯了傳統治理模式在數位時代的無力,同時也為制度創新開啟可能。卡爾基的上任不僅標誌性別平等的突破,更象徵司法正義與現代治理的希望。然而若選舉延宕或經濟無起色,網路世代的怒火可能再度引爆。卡爾基的年齡與臨時政府的性質也讓外界質疑其推動長遠改革的能力。
歷史常在危機中迎來轉折。尼泊爾能否將這場動亂轉化為治理現代化的契機,關鍵在於能否將網路世代的抗議能量轉為建設力量。臨時政府需搭建數位與實體的對話橋梁,制定回應年輕人需求的政策,並以透明、包容的治理重建信任。若能成功,尼泊爾或許能從混亂中蛻變為更具活力與公平的社會,迎接網路世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