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啥日|9/24  世界大猩猩日  野生瀕危全球守護
9月24日世界大猩猩日,提醒人類珍視生命,共同守護瀕危動物。(圖/Pixabay)
每年9月24日是「世界大猩猩日」,自2017年起舉辦,旨在提升全球對大猩猩及棲地保護的關注,同時也紀念黛安.佛西創立的卡里梭克研究中心50周年,這是非洲最早的大猩猩野外研究站。透過這一天,我們不僅向這些威嚴的靈長類致敬,更提醒世人持續關注牠們的生存危機與保育行動。
世界大猩猩日(World Gorilla Day)定於每年9月24日,最早於2017年舉辦,旨在提升人們對大猩猩及其棲地保護的關注。這一天同時紀念由黛安.佛西(Dian Fossey)創立的卡里梭克研究中心(Karisoke Research Center)成立50周年。該中心是非洲歷史最悠久的大猩猩野外研究站,推動了全球對大猩猩的科學研究與保育行動。
已過世的黛安.佛西是美國靈長類動物學家暨自然保育家,她在盧安達火山國家公園研究山地大猩猩長達18年,其著作《迷霧中的大猩猩》(Gorillas in the Mist)更將這些珍稀動物帶入大眾視野,1985年她在研究營地被殺,至今尚未結案。
大猩猩與人類的基因相似度高達98%,不僅體型龐大,智力也僅次於人類與黑猩猩,甚至能使用工具與手語溝通。有趣的是,大猩猩大多為B型血,也是靈長類中最純粹的素食動物。12歲以上的年長雄性大猩猩,背毛會變成銀灰色,因此它們也被稱為「銀背大猩猩」。
目前野外僅存的三種大猩猩數量有限:西部低地大猩猩約3萬5千隻,東部低地大猩猩僅約4千隻,山地大猩猩更少於700隻,顯示其保育的重要性。
臺北市立動物園飼養的正是西部低地大猩猩,去年世界大猩猩日,園內也透過教育活動讓民眾認識大猩猩迪亞哥一家。2018年臺北市立動物園送給荷蘭Apenheul Primate Park(猴山靈長類公園)的大猩猩「寶寶」在今年5月13日辭世,他的一生象徵跨國合作與生命教育的價值。
世界大猩猩日提醒我們,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尊重。藉由全球共同關注與行動,能夠守護這些瀕危大猩猩,讓牠們繼續在非洲叢林與我們的地球上共存。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臺北市立動物園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