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任汶專欄:台灣社會需要一個正常化的國民黨
上周末(20日)國民黨主席辯論,沒有接到邀請的參選人卓伯源,在場外控訴選舉不公。攝影劉耀勻
身為最大反對黨,上周末(20日)媒體舉辦國民黨主席參選人辯論會,場外比場內還要熱鬧,娛樂效果堪比綜藝節目。其中,眾人力拱的盧秀燕不想選,呼聲很高的郝龍斌說沒有準備因此不克參加,想參加的卓伯源被擋在門外,有參加的張亞中批評黨內喬來喬去沒有尊重民主程序。最後,羅智強鄭麗文、張亞中等人展開辯論,主辦單位還擺了個郝龍斌的人形立牌在現場作為示意圖。
這場辯論表現最正常的應該是張亞中,論述清楚又堅定,但他很難選上黨主席,再加上,無役不與的羅智強、來自敵營學運世代立場改變的鄭麗文、連門都進不去的卓伯源、沒準備好先缺席但下次可以來的郝龍斌,以及知名度不高的前國大代表蔡志弘,以上是國民黨擺出來角逐黨主席的名單。
中國國民黨總是追溯自1894年興中會,而不是以1919年「中國國民黨」名稱正式出現為起算日,因此黨齡不是106年,而是131年。若以1949年12月7日為「遷台」日,那國民黨已經在台灣近76年,也就是國民黨有超過一半的時間都生活在台灣;若以黨名出現為計算日,那國民黨根本有7成以上的時間都在台灣。
歷經如此漫長的歲月,台灣社會如何看待這個政黨?還存在著相當大的歧異。有人說這曾經是個不經法律程序就致人於死的威權政黨,也有人說這是個讓台灣成為亞洲四小龍、奠定經濟發展基礎的政黨。「解散國民黨」還曾經是黨外民主運動的口號,很顯然的,台灣社會並沒有讓國民黨解散,不但黨產沒有歸零,就算近三場總統選舉都敗選,但依然是最大反對黨與國會最大黨。
國民黨黨章第一條這樣寫著:「中國國民黨為民主的、公義的、創新的全民政黨。」堂堂的百年政黨、最大在野黨與國會最大黨,一場黨主席的選舉與辯論辦成這樣,殊不知「民主」與「公義」到哪裡去?屢屢秀下限的戲劇化效果,倒是非常「創新」。黨主席選舉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因為透過辯論與宣傳,足以讓新任黨主席的人格特質讓社會大眾知道,也可藉此讓社會大眾知道國民黨未來方向是什麼?更可以體現國民黨要用怎樣的姿態與主張來說服台灣社會,讓他們重新成為執政黨?
有一場民進黨主席辯論與選舉,現在回顧起來頗有意思。2008年3月22日馬英九當選總統後,民進黨士氣潰散,某重要幹部當晚直呼「此生再也見不到民進黨執政」。沒多久,民進黨改選黨主席,有辜寬敏、蔡同榮、蔡英文等三人競選。還沒到投票日,多方評估人頭黨員勢力已經式微,應該就是蔡英文將當選。5月10日,黨中央照例舉行電視辯論會,名稱就叫做「黨主席報告」。18日投票,蔡英文以近6成的得票率當選黨主席,成為民進黨第一位女性黨主席,而辜寬敏得到3成7的選票,選前宣布退出並改支持辜的蔡同榮得到5%的選票。
後來的歷史發展,所有人都很清楚,民進黨進入蔡英文時代,這股政治能量累積到2016年爆發,2020年蔡英文連任之役達到高峰,直到2024年賴清德當選總統。期間,當然還有兩岸關係、經濟發展、美中台三方關係、國際情勢、香港抗中、國民黨親中的兩岸政策等因素也影響著台灣的總統大選。
不過,也有批評說,民進黨內有關正副總統或公職的初選辦法與協調規則,改來改去,幾乎每次都不一樣。為什麼?大致來說,每當遇到重要選舉,黨內派系生態就可能重新排列組合一次,外在政治態勢也不同,那就需要不同的遊戲規則。規則頗為複雜,有開放式投票、有黨員投票、有民調、有排藍、有全民調、有對比式民調、抽籤決定誰做民調還要派員監看。嚴格來說,這是民主也不是民主,初選制度變來變去成為一種尊重各方「黨意」與「民意」的慣例;但至少,民進黨維持著形式上公平、公正與公開的初選制度。
0250922^MHMD^郝龍斌拜會全國公教軍警消聯合總會_郝龍斌_胡志強_攝影董孟航_2025-09-23.jpg
22日郝龍斌拜會全國公教軍警消聯合總會尋求支持,並比出4號手勢。攝影董孟航
政黨的類型有很多種,根據黨紀的特性,有剛性政黨也有柔性政黨,根據政黨起源,有外造政黨也有內造政黨,根據政黨的原則或理念,有使命型政黨也有掮客型政黨。那百年大黨國民黨是屬於那一種政黨?真的很難定義。國民黨真是一個不正常的政黨,辦一場黨主席選舉與辯論會,場外「造王者」比黨主席參選人還要有影響力,宮廷派搶著示範要怎麼樣當「喬王」,該參加的先不參加,想參加的不被允許參加。這個黨號稱民主,但根本不民主,宣稱公義,但充滿著不公不義
台灣要推動國家正常化,應該要先督促國民黨正常化。國民黨的存在有超過一半的時間都生活在台灣,眼見中共武力威脅台灣,還要思索要選出一位親中,還是不親中的黨主席, 那到底正不正常?也許這是政黨路線的選擇,就留待國民黨自己去抉擇。但在當代的台灣,民主化相當成熟,民主精神已經深入每一位國民的心中,國民黨必須徹底改變威權政黨的性格,走向黨內民主化。
第一步就請國民黨中央好好辦一場黨主席初選,否則,台灣社會要怎樣看待號稱「民主」的國民黨?又怎樣膽敢把民主台灣的執政權交給一個依然沉浸在威權體制的老舊政黨?連黨內形式上的民主都做不到,如果再執政後,怎麼會尊重民主自由的制度?
沒有正常的在野黨,就不會有良性發展的政黨政治,台灣社會就無法找出可以託付未來的政黨。國家正常化,路途依然非常遙遠,但沒有一個正常化的在野黨,每次選舉就只能在兩個爛蘋果之間被迫選擇比較不爛的那一個,這也難怪台灣社會含淚投票的比例始終居高不下了。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