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視為美國罕見對「台灣地位未定」的明確表態,卻在台灣激起藍綠分歧。民進黨政府第一時間對AIT重申美方對台政策立場表達歡迎和感謝,外交部長林佳龍強調「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更無權在國際社會上代表台灣。
不過,國民黨卻不滿美方立場,並發表聲明指出,在二戰勝利暨台灣光復80週年之際,「台灣主權歸屬中華民國毫無疑義」。
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則公開表示,蔣介石當年只是代表同盟國接收台灣,「所以沒有台灣光復節」,再度掀起一波論戰,也讓社會各界對「光復」一詞的歷史意涵展開激烈爭辯。
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岳表示,台灣社會對1945年日本投降後的歷史定位,長期以來就存在不同觀點。他指出,台灣在日據時代就已有部分族群居住,另一部分則是1949年在國共內戰後才跟隨國民黨來到台灣,針對1945年究竟是「終戰」還是「光復」,藍綠之間自然有不同立場與詮釋。
張五岳提到,台灣的政治人物在處理兩岸與歷史定位等議題時,難免會出於個人信念、政治利益,提出各自主張。但在面對國際情勢變動及中國壓力下,他坦言,一個團結的台灣都尚且不易因應,更遑論是長期藍綠分裂、彼此對立的台灣。他認為這樣的內耗不僅無助於台灣的未來發展,反而可能成為隱憂。
張五岳進一步表示,當中國在國際場域對台灣施加壓力時,台灣內部更應思考如何凝聚共識、團結對外,若台灣內部在面對兩岸議題上持續強化對立與內耗,「最樂見這種局面的,恐怕就是北京當局」。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王宏仁也表示,面對中國不斷在國際上主張擁有台灣主權,我方除了透過法律戰蒐集相關條約與歷史資料,反駁中方提出的論述,也應強化對國際社會的核心論述,不能讓中國片面定義兩岸關係。
對於「台灣地位未定論」引發爭議,王宏仁則說,認同感本就需要透過社會持續溝通討論,才能逐步形塑共識,與其陷於歷史與條約的細節之爭,更應著眼於如何在國際上建立一致、強而有力的論述體系。
王宏仁認為,在相關議題上仍有推廣空間,多數民眾對「台灣地位未定論」的概念並不熟悉。他呼籲政府應以更白話、具體的方式加強教育與溝通,協助社會大眾釐清核心問題與歷史脈絡,進而促進更廣泛的社會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