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正元醫師在臉書粉絲頁「泌尿外科 曲元正醫師」發文指出,排尿分岔不一定是攝護腺的問題,有些只是短暫的生理現象,但有些確實和攝護腺疾病有關。男性排尿射程約20至40公分,應該呈現平順的拋物線。分岔的主要原因,是尿道出口一時受到阻擋或壓迫。
曲元正說,尿道口受到阻擋或壓迫常見的情況有三種:
- 剛起床:尿壓大加上晨勃導致尿道受壓。
- 射精後第一次排尿:因海綿體仍在充血。
- 包皮過長或尿道口天生形狀特殊,讓尿液分散。
以上三種情況造成的排尿分岔,多半是短暫、偶爾發生,不會持續,不需要過度擔心。
不過,40歲以上排尿分岔,最常見的問題是攝護腺肥大。曲元正說,男性在40歲之後,攝護腺會隨著年齡逐漸增大,攝護腺正好位於膀胱出口,環抱尿道前端,一旦體積變大並向內壓迫尿道,就會讓通道變窄、出口形狀改變,導致尿流不再集中,表現為尿線變細、方向不穩,甚至分岔亂噴。
曲元正說,排尿分岔除了攝護腺肥大,如果分岔伴隨排尿疼痛、感染反覆發作、血尿或異常分泌物,就不能僅僅認為是單純的攝護腺肥大,而必須進一步評估是否與其他疾病有關,例如:
- 攝護腺炎:發炎會使腺體腫脹,造成尿道口受壓或不規則,導致尿液分流。患者常合併排尿灼熱、頻尿、下腹痠痛。
- 尿道結石:小結石堵在攝護腺導管或尿道口,讓尿流被擾亂而分岔,常與慢性攝護腺炎並存。
- 攝護腺癌:腫瘤壓迫或侵犯尿道出口,破壞平滑結構,讓尿流改變方向。早期表現和攝護腺肥大相似,但若合併血尿、骨骼痠痛就要特別小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