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提出「健康台灣」願景時,知道癌友在治療上的需求,就以公務預算先行挹注50億成立「癌症新藥基金」,並以暫時性支付專款於今年正式啟動,縮短了癌症病人等待新藥救命時間。癌症新藥基金可以解決「等藥比等病危通知還久」、「自費門檻過高」兩大痛點。
癌症新藥健保等待期很長,新藥的核價平均需要2–3年,許多病友「等藥比等病危通知還久」。基金以「暫時性支付」機制,讓新藥能在核價前就先使用。「自費門檻過高」,數百萬、千萬的標靶與免疫療法,令病人及家屬即使看到希望,大都也無力支付。癌症新藥基金,為高價新藥撐起「經濟安全網」,實踐醫療平權。目前已
從台灣癌症基金會根據統計專款支用,今年八月一日前,基金已收載11項癌症新藥、分別治療包括肺癌、乳癌、大腸直腸癌、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瘤、神經纖維瘤等,預估受惠人數超過三千三百人,背後就是三千三百個家庭,平均每戶一年可減輕117萬元的經濟負擔。根據估算至10月1日已核准的新藥,到今年底預估將支用約23.58億元,明年總可動用額度上看 70–80億元。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透露,近年台灣癌症治療面臨等待新藥健保給付的時間長,且給付限縮等,而新藥自費昂貴,即使治療成效良好,癌友也常因為高額藥費而被迫放棄治療。有了癌症新藥基金以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專款施行,等於獲得續命門票。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自2025年10月起,未於美國設廠的品牌藥及專利藥將徵收100%關稅,對此蔡麗娟也表示,川普是想降低美國國內藥價,但是藥廠為了平衡收支,就會在其他國家提高藥價,癌藥本來就高價,再提高價錢的話,治療成本就更高了,如果資源有限的話,被納入健保給付,當然就會受到影響。
而此時,癌症新藥基金就更顯重要,這不是撒錢,而是投入新的及時療法,甚至可節省更多未來醫療開支,也基金不會動用到、排擠到健保預算。癌藥基金若法制化持續運作,將可刺激國際藥廠把台灣納入第一波上市區,台灣的生技醫療創新也將開拓出更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