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透明化,為了掌握癌症新藥基金申請進度,台灣癌症基金會推出「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專款進度追蹤平台」,公開每款新藥的核准日期、給付生效日、等待天數、受惠人數與支用金額。從公開數據來看,至今已有3000多個家庭獲益,每位病友平均每年減輕約117 萬元藥費壓力。但透過追蹤平台,也看到了基金執行率偏低的現象,初期流程建立花費時間,使得部分病友仍在「等得到藥卻用不到藥」的困境。
另外,未來隨著更多癌症新藥的收錄,支出勢必大幅增加,如果政府仍僅投入 50億元,恐怕仍無法滿足臨床的需求。為了確保病友得到即時治療,癌症新藥基金不能只靠短期的行政預算,必須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與永續化。
為了使癌症新藥基金穩定,不再讓癌友新藥太貴而被迫放棄治療,台灣癌症基金會蔡麗娟副執行長呼籲:首先,賦予癌症新藥基金法律位階,目前癌症新藥基金僅是以行政預算暫行運作,缺乏法源依據,實在無法保證長期穩定性。台灣癌症基金會主張將政府的「癌症新藥基金」納入《癌症防治法》,讓財源與制度更穩固,避免因年度預算掣肘而中斷。此提案已獲得106位立委連署支持,顯然社會有高度共識。
癌症新藥基金現階段已收載11款新藥,今年支用預估約40億元,明年恐怕花費更多。行政院僅再編列50億元,對於癌症治療需求逐步往提早介入、延長存活趨勢走,代表藥品需求與癌友人數都會上升。救命錢恐怕會不夠,蔡麗娟建議政府補滿百億,並由健保署公布「未來兩年癌症新藥前瞻科技評估」,列出優先順序、受益人數、財務影響與缺口,確保台灣資源能對齊國際治療指引與臨床需求。並據以逐年調整規模,確保財源永續。
癌症新藥基金的核心就是「病友權益」,擴大病友參與健康決策是國際趨勢。蔡麗娟認為,台灣也應該建立病友參與制度,才能真正回應病友的治療需求,守護病友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