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本報掌握的文件,聯電資材處高層向供應商發出一封要求降價15%的通知信,開頭雖感謝供應商的長期支持,但隨後話鋒一轉要求供應商降價,信中寫道:「近期國際政經局勢的劇烈變動,已對聯電的營運成本及競爭力造成重大壓力。」同時提到,為了維持公司的競爭力,對於「成本突破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聯電在信中指出「已觀察到產業龍頭針對供應鏈啟動類似的成本要求」,並稱降價已是「業界普遍的共識與趨勢」。此說法雖未指名道姓,但外界普遍解讀其暗指的便是產業龍頭台積電,藉此向供應商說明,此要求並非聯電單方面行為,而是整個產業的共同趨勢,以增加降價要求的正當性。
通知中最關鍵的部分,是聯電提出的具體要求與最後通牒。信中寫明,供應商需在一個月內回覆具體可行的降價方案,降幅必須高於15%,調整後的價格將自2026年1月1日起生效。
更讓供應商備感壓力的是,聯電在信末強硬表示:「聯電將以此方案作為未來合作及產能分配的重要依據。」這意味著若不配合降價,或降價幅度未達標,未來恐將面臨訂單減少,甚至失去與聯電合作的風險。
聯電不得已向供應商發出降價要求的關鍵,正是來自中國成熟製程大軍襲來的壓力。根據TrendForce報告指出,從2022年到2025年,中國晶圓代工廠計畫建立32座大型晶圓廠,其中絕大多數是12吋晶圓廠。預計到2027年,中國成熟製程產能的全球市占率將達到47%。
同時,在國家補貼下,中國成熟製程成本也較台灣低。業界估計,經由政府補貼,中國晶圓代工廠的成熟製程成本,可以比台灣的同業低約25%到30%,其中包含直接的研發與建廠資金補助,大幅降低了中國廠商的資本支出和營運成本。
業界認為,中國瘋狂擴充晶圓代工產能,尤其在先進製程被封鎖下,主攻成熟製程,與聯電等台系業者直球對決,在產能全開加上低價搶市,成熟製程業者全面承壓,聯電可能只是開第一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