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去救災的髒衣物、雨鞋一定要丟?
不少志工前去光復救災後,似乎擔心協助清理災區後會將病菌帶回家,因此都在車站更衣間或廁所換下髒衣物、雨鞋後,將其丟棄現場垃圾桶,甚至有志工拍下,車站附近的垃圾袋都裝滿髒衣物,還有另外裝袋的髒衣物擺在一旁。
對此,就有志工PO文呼籲眾人,即使要丟棄髒衣物或雨鞋,也應自行打包帶回家丟棄或清洗處理,而不是隨意將其丟棄現場:「超人要有超人的樣子,給別人帶來困擾的,不是超人!」
這位志工無奈表示,災區的居民每天都生活在災區裡面,長期志工也每天都進出災區,但都沒有因為未丟棄髒衣物、雨鞋等救災物品而生病:「為什麼沒有新聞媒體來報導我們身體強壯健康,勘為人類表率?」
志工坦言,災區的衛生條件的確不能和一般沒有受災的鄉村都市相比:「但為什麼災區的居民沒事? 我們每天進入災區的超人沒事?然後衛生條件良好的鄉村都市的人來,就會攜帶細菌和病毒回家?」
對此,志工也呼籲眾人此時更要團結澄清謠言:「災區雖然衛生條件不好,但都有專門的人員在控管衛生安全,請大家不要聽信謠言而產生恐慌,壞人最不喜歡我們團結,這樣明白了嗎?」
事實上,早有鏟子超人近日在Threads上提供打算前往救災區的志工的穿搭建議,首先是現場粉塵彌漫又有臭味,因此口罩、護目鏡絕不可少,也可將頭髮綁整齊、戴帽子,減少不便感;穿著的部分則可內搭涼感上衣或背心,再穿一件不要的薄長袖或防曬外套,避免曬傷與感染。必備的手套裡也可先穿布手套,再穿防水手套,達到防水、防受傷的效果。
至於下身的部分,在淤泥遍佈的重災區長筒雨鞋必不可少,原PO建議可以穿大半號的雨鞋,裡面也可放鞋墊,再穿2層襪子,好讓勞動一整天的雙腿不會過於酸痛或破皮,志工也可穿貼身長褲,好讓褲子下擺可塞進雨鞋裡。
只是這位原PO也示警,由於水災後會滋生一種致命的病毒鉤端螺旋體,因此救災後身上的衣服應盡量丟棄,以減少細菌帶回家中或工作環境的風險;若是需重複使用的裝備,可用10%漂白水浸泡或擦拭消毒,特別是雨鞋、手套、工具都要仔細清潔,同時提醒家中飼養寵物的志工,切勿穿著救災後的髒衣物與寵物接觸。
邱南昌:衣服正常清洗即可
對此,事實查核中心向台北馬偕醫院醫務室主任邱南昌與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士澤求證後,2人皆表示,傳言中「救災後衣服要丟掉」的說法並不正確。邱南昌醫師表示,鉤端螺旋體細菌不會透過衣物感染人體,民眾只要將衣物以一般方式清洗乾淨即可,不需丟棄。
另外,邱南昌醫師也說明,鉤端螺旋體病在台灣並不常見,通常是皮膚上有傷口時接觸到含有細菌的污水才會感染,但此病潛伏期較長,感染後不會立即出現症狀,常見症狀包括發燒、嘔吐、腹瀉、黃疸等,嚴重時雖可能致死,但機率不高。邱南昌醫師補充,若皮膚有傷口,除了鉤端螺旋體,也要注意常見的其他細菌感染,如金黃色葡萄球菌、類鼻疽菌等。
黃士澤:主要透過污水進入傷口
感染科醫師黃士澤則指出,鉤端螺旋體病在臨床上並不常見,傳染途徑主要為皮膚傷口接觸到受污染的污水或土壤,細菌不會先附著在衣物上再進入人體,因此「衣服要丟掉」的說法過度誇大,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恐慌。黃士澤醫師建議,若救災衣物沾到污泥或污水,只要以一般清潔劑清洗乾淨即可,無需額外添加漂白水或特殊殺菌成分。
鉤端螺旋體病是什麼?
鉤端螺旋體病是一種由細菌引起、可感染人與動物的疾病,主要透過受感染動物的尿液進入環境中,常見於老鼠、野生動物、狗、牛、豬等哺乳類的尿液,人若接觸到受污染的水或土壤,就有可能感染。颶風或洪水過後,由於積水或污泥中可能含有動物尿液,感染風險會上升,但從2021年至2025年迄今,台灣每年確診約80例左右,屬少見疾病。
鉤端螺旋體病潛伏期約5至14天,最長可達30天,輕則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痠痛、噁心、腹瀉等症狀,嚴重者恐引發黃疸、腎衰竭、肺出血、心肌炎、橫紋肌溶解等,甚至可能致命。
深入災區如何保護自己?
疾管署日前發布防疫提醒,指出災後污水與積水環境恐增加鉤端螺旋體病、類鼻疽與腸胃炎風險,呼籲民眾與救災人員落實防護。
- 裝備保護
- 勿赤腳或赤手清理污水、污泥;
- 穿著雨鞋、防水靴、防水手套與口罩;
- 避免遭生鏽金屬刺傷;
- 若出現發燒、肌肉痛、黃疸等症狀,應盡速就醫並告知接觸史。
- 飲食保護
- 受污水影響的蓄水池需清洗消毒後再使用;
- 食物與飲水須煮熟煮沸;
- 變質或泡水食物應丟棄。
- 清潔保護
- 戶外區域以漂白水稀釋50倍噴灑;
- 居家環境以漂白水稀釋100倍擦拭;
- 餐具以漂白水稀釋液浸泡30分鐘再清洗;
- 保持良好手部衛生,使用肥皂或75%酒精乾洗手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