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被「噤聲文化」綁住了
現在的高鐵,卻像是被某種「噤聲文化」綁住了,忘記了公共運輸的真正意義是共存與包容。圖片由台灣高鐵提供

高鐵被「噤聲文化」綁住了

mirror-daily-logo

2025/10/16 06:40:00

張歆宜/賦格行動音樂關懷協會理事
我因為工作關係,是一位高鐵的重度使用者。
有時候一週要搭五天,有時一天得從高雄、台中、嘉義一路跑到台北。
我的孩子大約十個月大就開始跟我搭高鐵出差。我哺餵母乳到孩子3.5歲,那段時間他幾乎離不開我。孩子陪著我上車、開會、巡演,從南到北、從白天到夜晚。
高鐵是我育兒路上很重要的旅伴之一,我在車上哺乳、偶爾通電話(孩子可能想找爸爸)、安撫、哄睡。孩子的穩定性讓我有勇氣帶著他走遍各地。當然,也有孩子失控的時候,但我總是遇到理解與包容。我一直很感謝高鐵的服務人員,常常的伸出援手。對我來說,高鐵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一個讓我能同時是工作者,也是媽媽的移動空間。
我特別記得 2020 年那段 COVID 大爆發的時期。疫情開始後,防疫逐步升級,強制升級,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
「民眾搭乘捷運、公車、火車、高鐵及客運時必須全程配戴口罩,違者最高可罰 1 萬 5 千元。」
當時政策條文裡,並沒有特別針對兒童的文字。當時,我女兒還不到兩歲,但我們必須搭乘高鐵。進出車站時,只要沒戴口罩,就不能入站。
那時我常在進月台前與孩子奮戰。孩子出門前戴得好好的,半路卻開始扯口罩、哭鬧。我們既擔心成為「防疫破口」,又不知該如何是好。
不過,我記憶深刻,高鐵人員的反應是體貼而有彈性的。有時,他們會輕聲說:「媽媽,您把孩子的口罩準備好、掛在手上就行,我們知道您有準備。」有時,孩子在閘口鬧情緒,工作人員甚至會從包包裡拿出小貼紙安撫他。
有幾次孩子在車上哭鬧,服務員還主動引導我到哺乳室。在那樣緊張、充滿恐懼的防疫時期,這些小小的善意讓我非常感動。
在疫情這麼困難,每個人都是防疫破口的氛圍裡,制度的推動與後續的修正,是會讓人民感受到溫度的。
防疫期間,口罩令引發的爭議和現在「寧靜車廂」的情況其實很像。
當時也有家長在網路上請命:
「市面上沒有 1 歲以下嬰幼兒適用的口罩。」、
「嬰幼兒戴口罩會窒息。」、「孩子戴不住,一拉就哭。」
這些家長被罵是罵,「恐龍家長不要帶小孩出門,自己開車」、「管不好不要戴的,自己開車」、「你家小孩不戴口罩就是防疫破口」。
社會情緒一度對立。
但政策沒有停留在口水戰裡太久,放任極端兩邊民眾撕裂。不到兩週,衛福部公開承諾會針對兒童口罩問題提出修正。很快地,政府收集各單位反應後,參考國外案例,公告明定:
「2 歲以下嬰幼兒或因身體、心理等因素無法佩戴口罩者,於咳嗽或打噴嚏時,可用衛生紙遮掩口鼻,不強制戴口罩。」
那是一個防疫最嚴峻的時刻,但我們感受到的,是制度有人性、公共服務有溫度。
反觀今天的「寧靜車廂」。高鐵在政策推動初期就引起民怨,但至今仍不願修正核心問題。從強制宣傳期,輿論炎上,到現在稍微退讓收掉宣傳牌,但交通部與高鐵都沒有明確的回應或承諾,官方僅不斷強調「政策沒有針對兒童」。
但正因為沒有明文排除兒童,第一線人員面對檢舉時,反而更難處理、更無力辯護。
10 月 14 日的新聞稿中,高鐵甚至表示「九成民眾支持寧靜車廂」,問題只在「宣導不夠好」,所以要繼續推行。但我的同溫層裡,許多家長的展現憤怒感受是:
「高鐵以為撤掉宣傳牌就能平息爭議,但是在真正的合約制度文字完全不願修正,也沒有完整說明政策。全整列車都變成寧靜車廂,沒有親子車廂、沒有彈性區、沒有選擇。」(我的同溫層實在太厚)
我不禁想問:
為什麼3年前在防疫那麼嚴峻的時候,衛福部與高鐵能夠聽見人民的聲音、採納意見,快速調整?如今面對的只是「噪音」與「共乘」的議題,拒絕真實的需求,變得如此僵硬、封閉、沒有彈性?
高鐵是大眾運輸,是公共服務。「寧靜車廂」在各國推行案例是可以選擇的。本來應該是善意的制度,讓想休息的人有空間、讓親子、工作者、通勤族仍能自由呼吸。但現在的高鐵,卻像是被某種「噤聲文化」綁住了,忘記了公共運輸的真正意義是共存與包容。
我真心希望,一個進步的國家與公共治理能再回到那個我記得的樣子。那個會傾聽、會理解、會快速調整的公共政策,不是用禁令去解決人性,而是用智慧去設計制度。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