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耀南/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台灣自由選舉觀察協會榮譽理事長
台北市議員王世堅在議會質詢時,怒批時任市長柯文哲:「本來應該從從容容、游刃有餘,現在是匆匆忙忙、連滾帶爬。」並直言:「你在那裡哭什麼?你在那裡哽咽什麼?沒出息!」語氣激昂,情緒滿溢。
這段原本屬於政治語境的發言,卻在2025年遭中國網路創作者王搏(或譯王博)剪輯並配上魔性節奏,改編為洗腦神曲《沒出息》,隨即在抖音、小紅書與B站等平台掀起瘋傳潮,成為跨境迷因文化的代表作。
此事件之所以引發關注,並非僅因語句本身的張力與娛樂性,更在於它突破語境、制度與文化的邊界,意外承載了集體情緒的投射,甚至蘊含潛藏的政治暗示。
戲劇語言的轉生:政治語錄如何變身娛樂素材
《沒出息》能迅速爆紅,首先來自王世堅語錄本身的戲劇張力。像是「從從容容」、「連滾帶爬」這類重複語式,加上斥責語氣與強烈節奏,極具聲音與視覺衝擊力,天然適合短影音平台的內容邏輯。
根據報導,「魔性節奏」與「普世情緒」正是觸發病毒式傳播的關鍵。配樂、模仿、跳舞、二創等網路行為不斷繁殖,讓這段政治語言從原初脈絡中解放,轉化為新一代的娛樂迷因。
普世焦慮的集體代入:從政治修辭到情緒隱喻
雖源自台北市議會,這段語錄卻在中國網民間激起強烈共鳴。許多留言如「這歌詞寫盡一生」、「中年破產的心聲」,道出《沒出息》已從政治批評,升格為生活焦慮與社會滑落的象徵。
「從從容容 → 匆匆忙忙 → 連滾帶爬」的遞進語感,不僅形容官員失職,更深刻映照了當代人在經濟壓力、職場競爭與階層固化中,難以翻身的集體無力感。它從政治語言蛻變為一種「情緒共同體」的語言,觸動普遍心境。
文化共通與制度反差:語境轉化的幽默張力
儘管兩岸政治制度差異明顯,語言的共通性讓王世堅語錄能在中國無障礙傳播;而他激烈的語調與誇張的肢體語言,更賦予素材高度戲劇性與模仿潛力。
特別有趣的是,部分中國網友將「沒出息」諧音解讀為「沒除習」(未除掉習近平),進而賦予歌曲暗藏的政治暗示。雖難言是否為主流詮釋,卻展現了在高壓審查環境下,網民如何以幽默、雙關與模糊語言進行「潛語式抵抗」(tacit resistance)。
迷因文化的魅力即在於此:既能幽默自嘲,也可隱喻批判;既可被玩,也能被讀。
《沒出息》的擴散也可視為短影音平台病毒式傳播機制的縮影。從影片剪輯、音樂配襯、表情包製作到舞蹈挑戰,每個步驟都契合當前內容生產的「輕量、快速、可複製」邏輯。
娛樂表皮下的焦慮底色:中國年輕人的情緒出口
儘管《沒出息》表面屬於娛樂迷因,其流行的深層原因,卻源自中國年輕世代的集體情緒困境——升學內卷、就業低迷、房價高漲、階層封閉、國家敘事與生活現實之間的斷裂。
在無法正面表達不滿的情境下,這些結構性焦慮只能經由惡搞、搞笑與諧音梗等方式「被表達但不被承認」。如一則評論所言:「這首歌的流行,不只是搞笑,而是人民在說:我也活成了你口中的『沒出息』。」
結語:從怒吼到神曲,一場文化穿越的偶發奇蹟
《沒出息》的爆紅,不只是一次政治語言的娛樂化轉生,更是一場語言、情緒與社群技術的偶然交會。它源自政治,發於娛樂,卻深植於集體焦慮的共鳴之中。
這段語錄之所以動人,不僅因為王世堅聲嘶力竭的怒吼,也不只是旋律的魔性與畫面的誇張,而是因為它在「從從容容」到「連滾帶爬」的語言遞進中,道出了兩岸世代共享的困境:現實的壓力、階層的固著、未來的不確定與沉默中的無奈。
這場迷因熱潮並非經營操作,而是情緒與制度、語言與時代,一次無預期但真實的文化撞擊。在言論愈加緊縮的環境下,政治語言透過娛樂形式重獲生命,成為另類的情緒出口與認同共振。
這不是一首歌的奇蹟,而是語言穿越制度、情緒突破審查、迷因跨越國界的證明。在後真相與後政治的時代,我們或許該重新思考「公共語言」的形式:它不必端莊嚴肅,也不只屬於演講台和報紙頭條,它可以藏身於剪輯裡、在跳舞中流傳,在一句「沒出息」的歌詞中,讓千萬人感到「我也是如此」。
這,就是在娛樂中說出真相,在笑聲裡留下抵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