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廟轉型最佳示範 奉天宮獲環教場所認證
同樣座落在台北市信義區的另間知名廟宇松山奉天宮,和慈惠堂距離僅350公尺,奉天宮多年前開始響應政府環保政策,陸續推動香枝減量與香品改良,並通過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成為全國第一座獲此認證的宮廟。
2017年中元節期間,奉天宮舉行減爐封爐儀式,將原有四座香爐減為兩座,僅保留一樓與二樓主爐,每座香爐限制只插一枝長度1尺3的純天然香枝,並積極推動「少金、少香、少炮」的綠色祭祀文化,兼顧傳統信仰與空氣品質改善。
空污監測出手 龍山寺紫爆後全面封爐
同樣為北台灣信仰重鎮的艋舺龍山寺,自2015年起配合市府政策減香,將原有7座香爐減至3座,提倡「以心香代實香」。寺方更於2017年增設PM2.5空氣品質感測器,發現香爐周圍空氣污染濃度高達「紫爆」等級,遂於2020年3月全面封爐禁香,禁止訪客自帶香枝入寺,也在2019年停止燃點蠟燭,以實際行動維護信徒健康與環境永續。
以心香取代煙火 行天宮成改革先驅
至於北市另一指標性廟宇行天宮,則早於2014年即全面撤除供桌與香爐,倡導信眾以雙手合十取代焚香拜拜。廟方表示,轉型後空氣品質大幅提升,且逾9成信眾對此變革反應良好,參與法會人數及抽籤量反而顯著增加,顯示信仰誠意並不需仰賴煙霧與香火。
這些環保型宮廟的實例顯示,宗教場所若願意順應時代推動改革,既能維持傳統文化核心,也能帶頭示範永續實踐,為其他仍受空污爭議困擾的廟宇,提供可行的轉型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