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淪為命運孤島 川普要的是「屬於他的和平」
本月17日,川普強硬要求澤倫斯基接受普丁提出的終戰條件,否則烏克蘭將面臨毀滅,事後傳出雙方爆發激烈爭執。圖/東方IC

烏克蘭淪為命運孤島 川普要的是「屬於他的和平」

mirror-daily-logo

2025/10/23 06:20:00

吳芳銘/政治經濟觀察員
白宮的燈光冷冷地照著,一張長桌隔開了兩個世界。美國總統川普的語氣帶著怒意,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的神情則如結霜的鐵。那不是會談,更像一場訓誡,權力在說話,命運在沉默。這不是談判,而是一場現代帝國的懲戒。
《金融時報》的報導揭開這回「川澤會」幕後的真相:川普多次打斷對方談及失土與前線作戰的吃緊,話語粗暴而直接,「別跟我講這些沒意義的東西」。在那一刻空氣凝結,烏克蘭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被責罵的計劃;戰爭不是悲劇,而是一筆虧損的投資。

急於停損與交易的川普

川普為什麼這麼急?因為他等不起了,失去去戰略耐心。
美國國庫空虛,債務高築,而自2014年延燒的俄烏戰火,在川普的眼裡只是一個持續燒錢的無底洞。川普的世界觀裡沒有價值正義,只有成本效益:賺錢的生意可以談,賠錢的戰爭應該結束。他不願再替別人的戰爭買單,不願再被理想拖延現實的節奏。
川普不是反對烏克蘭,而是厭倦了烏克蘭。這場戰爭對川普來說,是未來選舉的一張牌及外交的一筆交易,於真想重寫劇本,將「和平」包裝成勝利,將撤退美化為「談判的智慧」。
川普向來不掩飾他對「交易」的信仰。在他眼中,外交是生意,戰爭是支出,和平是交易的商品。美國不該為別人的戰爭埋單,既是邏輯也是信條。當他說「結束戰爭」,他指的不是結束烏克蘭的苦難,而是結束美國的花費。

權力計算的會談與羞辱懲戒的語言

澤倫斯基坐在白宮桌前,面對的不是盟友,而更像是是投資人。當川普拒絕提供戰斧導彈,轉而提出「安全保證」與「快速停火」的主張,並非是和平的提議,而是撤資的宣告,撤出資金、撤出責任、也撤出道義。俄烏戰爭被重新命名,不再是公共利益的價值,而是一場應該被「停損」的投資錯誤。
對澤倫斯基而言,這是21世紀最殘酷的國際政治現實主義課。盟友不會永遠是盟友,理想主義終將被權力的算盤取代。
烏克蘭成為全球現實主義的試驗場裡,理想被削價,正義打折扣,戰爭的意義被重新定義為「資源配置」問題。而且,那是歸結於權力的和平,不是屬於人民的。這是一種羞辱,不在於語言,而在於語言背後的冷靜算盤。

歐洲與俄羅斯之間的「交易和平」

從生意邏輯的戰略上看,川普的戰略選擇並非是親俄,而是因烏克蘭另有槓桿作用。在他的交易邏輯裡,國際秩序是一場生意,美國是老闆,世界是市場。烏克蘭若無法創造「回報」,那麼它的存在價值自然要被重新計算。
川普想的槓桿是想逼歐洲和北約掏錢,讓北約「自立更生」;他也想與俄羅斯「和解」,把更多的精力轉向中國。這是一種古老的戰略思維:減少敵人,集中力量。為了這個新秩序,他犧牲烏克蘭的地圖,換回「讓美國再次偉大」。只是,這次的代價,是烏克蘭的領土與尊嚴。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19日,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俄乌冲突持续,当地遭俄罗斯无人机袭击。東方IC_2025-10-21.jpg
10月19日,烏克蘭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俄烏衝突持續,當地遭俄羅斯無人機襲擊。圖/東方IC

烏克蘭淪為命運的孤島

在白宮的長廊外,風聲靜得像一場預言。澤倫斯基的沉默並非屈服,而是難以置信到無法再多說一句話。新聞照片裡的澤倫斯基雙手交握,像在祈禱,也像在抵抗。對烏克蘭而言,戰爭不僅是槍砲的轟鳴,更是一場無聲的外交孤立;戰爭不僅是前線的廝殺,更是外交桌上的孤獨難耐。當盟友開始談「妥協」,他們其實是在計算「放棄」。
當川普說「你該讓一步」時,那一步不只是地圖上的一塊灰色區域,而是民族的記憶、歷史的完整與未來的尊嚴。
國際政治從來不講浪漫,它講的是「現實」。但現實,恰恰是最殘忍的浪漫。當一個國家必須在主權與生存之間取捨,它已被迫放棄了選擇的自由度。
烏克蘭的孤島,不在地理,而在價值。它孤立於世界的良知,也孤立於大國的耐性之外。

和平的幻覺

川普要的不是和平,而是「屬於他的和平」。他想要的是能在競選辯論中高舉的成果:「看,我一上台,戰爭就停了。」這不是世界的和平,而是個人的勝利,是為權力所包裝的表演性結束。
而烏克蘭,只能在這場表演裡尋找一點真實。戰場上的煙火照亮夜空,也照亮了國際秩序的虛偽。和平,也許會來,但不會屬於誰;它只是被迫的停戰,是地緣政治的暫時停止呼吸。這種和平是冷的。它不需要正義,只需要簽字。它不追求理解,只追求安靜。
黑夜裡,基輔的教堂鐘聲依舊。有人在廢墟中點起燭光,照見的不是勝利,而是一種拒絕遺忘的光。那微弱的光,也許才是真正的抵抗,對抗被交易的命運,對抗被「和平」掩蓋的真相。
烏克蘭的命運成為一面全球新地緣政治秩序下的鏡子,映照出在強權交易邏輯下,所有渴望被保護卻不得不自救尋求生存者的姿態,包括台灣。我們在這面鏡照下,猶在日光與黑暗中反覆爭扎與適應找出路。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