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作家、中國經濟社會學者,現今流亡美國
10月24日,美國總統川普展開亞洲出訪行程,路線涵蓋馬來西亞、日本與韓國三國,最終將出席亞太經合高峰會(APEC)。但在所有行程中最受關注的是他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預定的首次面對面會晤。但他週四在白宮記者會上態度明顯轉變,表示將與習近平進行「頗長的會談」(pretty long meeting),將原來要舉行的場外「拉邊會」(pull-aside meeting),升級為歷時數小時的正式會談,頓時讓美國商界充滿期望,認為雙方均有意將此次峰會作為突破僵局的契機,股市頓時上漲。
川普已經降低期望後中方的回應
此次會談中預計涵蓋的核心議題,包括中國對稀土及相關技術出口控制、美國對中商品的高額關稅、大豆出口復蘇、核裁軍議題,以及俄羅斯石油進口等。這次兩國元首會面,美國希望通過高關稅、出口管制與科技禁令,迫使中國改變產業政策;而北京則利用稀土供應優勢作為反制籌碼。
先說川普的期望。據10月23日川普在與北約秘書長呂特會晤時對媒體所言,他認為「會達成協議」,並列舉了三方面的可能性:他相信習近平在烏克蘭戰爭問題上的立場已經發生了變化,現在願意討論結束戰爭的可能性;此外在大豆問題上可能與習近平「達成某種協定」;雙方可能在核武器問題上達成協議。對於稀土供應造成的世界性困擾,川普刻意淡化了中國限制稀土磁鐵出口對市場造成的衝擊,稱其為「一點煩擾」,並說關稅是一個「更有力的」議題,這意思是表示,他認為他的關稅工具比中國的稀土工具更有力,談判工具箱裡的主要武器就是關稅。
再說中方的行動。相比于美國總統擅長說,中國更喜歡行動而不是說。中國顯然也通過行動釋放了緩和資訊,據路透社消息,在美國宣佈對俄羅斯能源公司進行制裁後,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振華石油四家國企已決定在短期內停止參與俄羅斯海運原油交易,以規避潛在的二級制裁風險。10月20日中國商務部召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會議,向170多家外資企業及在華外國商協會代表說明並保證新的稀土管制措施,並非要限制正常貿易運作,試圖平息外界的強烈反彈。川普認為會有結果的專案比如限制核武談判、與俄羅斯關係都會如中國行動所示有進展,大豆貿易也可能會簽下一些合同(額度肯定比川普想像的百億要小得多)。TikTok應該也會成為打包發送的「中方讓步」。
中國稀土管制新規是針對9月29日美國商務部那「50%原則」(凡子公司或母公司與中國有關且股權超過50%一律列入管制)而來,屬於要麼雙方鬆手,要麼雙方都管制的狀態。對美國最樂觀的結果,是川普獲得一個按他的期望打折的結果。
川普的「戰略不確定」VS習近平的「以靜制動」
10月9日中國出臺稀土管制規則,標誌中國開始以「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對拆美國新招,《華爾街日報》10月15日發表的《中國應對美國的策略:「師夷長技以制夷」》算把這點說穿了。該文認為,多年來美國一直在利用其在先進半導體領域的主導地位,來遏制中國領導層的科技雄心。如今,北京方面正在制定一項戰略,與美國的策略出奇地相似,幾乎是逐頁照搬。
自從「解放日關稅戰」以來,美媒看法比較一致的是:川普第一個任期時,他那隨心所欲、軟硬兼施的風格時讓習近平深感頭疼。但第二任期時,習近平相信自己已經找到應對之道。其實這是誤判,早在2018年貿易戰開打之後不到兩個月習近平就確定了對應方針。2018年3月下旬,川普宣佈展開對華貿易戰,美國布魯金斯學會於4月9日發佈了《中國徵收的關稅對美國產生的影響》(How China’s proposed tariffs could affect U.S. workers and industries),將中方反制美國的兩份關稅清單的影響細化到美國的縣這一層級,在2742個縣中,有2247(82%)的縣在2016年將選票投給了川普。該研究的測算顯示,若爆發中美貿易戰,受傷最重的,有可能將是美國總統川普的深紅票倉。美國農業部的資料清晰顯示,僅豬肉和大豆兩項產品增稅,就對中西部深紅州造成巨大衝擊:2016年美國大選期間,在排名前十位的大豆和豬肉出口州中,川普贏得了其中各8個的支持。這10個州分別是愛荷華、明尼蘇達、北卡羅來納、伊利諾、印第安那、密蘇裡、俄克拉何馬、內布拉斯加、俄亥俄(關鍵搖擺州)和堪薩斯。
發現這一點以後,北京認定這是川普的軟肋,因此決定採取「以拖待變」策略,與美國慢慢談,熬時間,與此同時,選定川普總統的票倉——農業州的農產品加征關稅,讓川普失去支持,連任失敗,美國民主黨政府上臺,中美關係就會出現轉機。從那時開始,中國就針對川普的多變制定了對美戰略: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等待時機,挑准川普的痛點回擊。只不過當時《中國製造2025》處於實施初期,前路未明,中國還困在房地產泥潭裡掙扎,因此偶然也做點讓步,於2020年1月在華盛頓簽署了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定。該協議由當時的中國副總理劉鶴與川普在白宮簽署,內容涵蓋智慧財產權、技術轉讓、農業、金融服務等多個領域,中方並承諾在兩年內增加至少20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和服務進口,以縮小雙邊貿易逆差。在川普啟程亞洲行的10月24日,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宣佈,正式啟動對中國履行2020年第一階段經貿協定情況的「301條款」調查,以評估中國是否未能兌現協議承諾,這是為了向北京釋放「不容忽視協定義務」的強烈信號。
我估計這籌碼存在于美方的自我感覺中,這一指責對中方來說不起什麼作用。因為守約從來不是北京的強項。不過,川普的各種實際行動表明,他現在亟欲對長達半年的關稅戰實行階段性收官,其中對華關係將是大考,與其因為不現實的目標繼續僵持,不如先做個階段性的了結。
此刻,中美雙方正在吉隆玻進行會談,中國商務部副部長、國際貿易代表李成鋼在馬來西亞首都舉行為期兩天的雙邊會談後對記者表示:中美雙方就解決方案達成初步共識。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表示:「我們正在敲定協議的最後細節,以供兩國領導人審議。」貝美國財長貝森特亦表示:「這次磋商有建設性、深遠且深入,讓我們能夠向前推進,並建立起非常正面的架構,為領導人會晤奠定基礎。」 加上川普對china+1的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三國簽署貿易和關鍵礦產協定,三國關稅均降至19%,這次川習會將在川普預計的三方面有所收穫(中俄關係則會打折實現),其餘的將會置後再談。中方早在若干年前就已經知道中美經濟戰將是場漫長的馬拉松,隨時隨地會以不同觸點再度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