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永添/軍事研究者
美國總統川普與國防部長赫格塞斯,日前召集美軍的高階將領,進行精神訓話與軍紀再教育。川普在這場演說中提到,他與海軍部長已經討論很久,考慮重新讓戰艦(Battleship)成為美國海軍的作戰艦艇。他還說今日的艦艇都使用鋁材做為艦體材料,但鋁製的船身不堪一擊,飛彈還在二英里外,鋁就開始融化了。而戰艦有漂亮的外型,使用堅固的鋼材,還擁有巨型艦砲,砲彈的價格更是比飛彈便宜許多。表面上來看,川普提出的主張非常荒謬,違背了當今的發展潮流,戰艦在二戰中因為不是航空母艦的對手,而被各國海軍淘汰。二戰結束後,進入了飛彈時代,以巨型艦砲為主要火力來源的戰艦,退出歷史舞台,世界各國都沒有再發展或建造大型戰艦的前例。然而川普此時提出讓戰艦再度復活的想法,並非天馬行空,這背後有其理論與考量。
川普所言有理論基礎
關鍵的原因,在於高超音速反艦飛彈與無人載具的興起,已徹底改變未來海戰的樣貌。高超音速飛彈除了彈頭的速度,高於5倍音速,不易攔截外,還有另外兩個重要特性,一是射程極遠,二是彈體較大。二戰時期航空母艦快速淘汰戰艦的原因,在於戰艦上的巨型艦砲射程只有幾十公里,但艦載機的作戰半徑卻可以輕易超過上百公里,這代表航空母艦能攻擊戰艦時,戰艦還無法反擊,因此處於絕對的劣勢。即使進入飛彈時代後,反艦飛彈的射程也很少超過200公里,因為地球曲率的關係,艦載雷達根本偵測不到這麼遠的水面目標。蘇聯時期發展出來的長程反艦飛彈,常號稱射程超過500公里,但彈體很龐大,只有少數大型巡洋艦才能配備,還需要空中戰機做中繼導引,誤差也很大,可以做為戰術核武的攻擊載具,卻無法取代航空母艦的地位。
然而高超音速飛彈的射程動輒超過上千公里,中國已試射成功的鷹擊-21高超音速反艦飛彈,射程估計在1000至1500公里之間。而俄羅斯的鋯石高超音速巡弋飛彈(Zircon),依攻陸或反艦的不同用途,射程從1000公里到2000公里。美國海軍正快馬加鞭研發的中程常規快速打擊飛彈(IRCPS),射程更高達2500公里以上。IRCPS是艦射型的高超音速飛彈,雖然是以攻陸為主,但可能擁有部份的反艦能力,或未來會推出反艦的構型。此外,新型的戰斧巡弋飛彈Block Va也擁有反艦能力,射程達1600公里。相反的,目前美國海軍的艦載機F/A-18E/F的作戰半徑只有800公里左右,下一代的F-35C則是在1200公里上下。雖然理論上在空中加油機的協助下,航程可以無限延伸,但與高超音速飛彈相比,已無任何關鍵優勢,甚至還要耗費更多資源。
不過高超音速飛彈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彈體較大,以IRCPS為例,無法使用美軍現有的MK 41與MK 57垂直飛彈發射器。美國海軍為了將IRCPS裝上朱瓦特級驅逐艦(Zumwalt class),只能拆除艦上的2座先進艦砲系統(AGS),以安裝發射系統。但即使做了這麼大的犧牲,也只能安裝12枚的IRCPS。因此美國海軍正在考慮,想要發展一款更大型的垂直飛彈發射器,以容納未來的高超音速飛彈。但更大型的垂直飛彈發射器,就算能塞進現在數量最多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Arleigh Burke class )中,但空間大小是固定不變的,能填裝的IRCPS數量還是很有限。釜底抽薪的方法是建造更大型的艦艇,才有辦法配備大量的新型高超速飛彈,或是重啟美國海軍最後一款退役的愛荷華級戰艦(Iowa  class),其噸位高達48000噸,足以勝任這個任務。
無人機破壞力不大卻可癱瘓艦艇作戰
另外一點是無人載具興起後,使用無人艇與無人機,進行自殺攻擊的戰術,已在俄烏戰爭中獲得實戰驗證。也讓造價便宜的無人艇與無人機,成為水面艦艇的新威脅。廉價的無人艇與無人機,其實破壞力並不大,但今日的水面艦艇,並無任何裝甲保護,就如川普說的,很多都是鋁製船身,只要被擊中,重則沉沒,輕則失去作戰能力,必需退出戰場。雖然世界各國都在加快腳步,研發新型的艦載防禦系統,以反制無人艇與無人機,但最為簡單的方法,是學習二戰時期的大型裝甲戰艦,在艦體上安裝厚重的鋼板,以抵禦敵方艦砲的轟擊。當時的大型裝甲戰艦有各種特殊設計,在挨了數十發敵方砲彈後,還能繼續作戰。川普會想要讓戰艦重出江湖,很可能就是這些特性,非常符合未來需求,而且這樣的想法,還不只是美國有,俄羅斯也有類似的計畫。
蘇聯時期為了反制美國的重型航空母艦,研發了基洛夫級(Kirov class)核動力巡洋艦,噸位達到24000噸,配備能使用核彈頭的20枚長程反艦飛彈,加上各式防空飛彈與反潛飛彈,總共擁有數百枚各式飛彈,火力極為強大,如同一艘大型戰艦。當時計畫生產5艘,但最後一艘因蘇聯解體而沒有完成,已服役的4艘則命運多舛,多次發生事故,而繼承蘇聯的俄羅斯,經濟凋敝,又無力維持複雜的核動力艦艇。最後有2艘被拆解,2艘勉強維持,但不常出海活動。其中因嚴重機械故障,而被封存的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RFS Admiral Nakhimov),多次傳出將會進行升級改裝,但都因為經費問題而不斷延宕。許多人也質疑再花大錢來改裝這艘老舊艦艇是否值得,讓整個計畫走走停停。最後到了2014年,俄羅斯終於下定決心,開始全力改造這艘老船。
升級後的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拆除原本左右兩舷的20枚長程反艦飛彈,在調整空間配置後,改為安裝垂直飛彈發射器。新的垂直飛彈發射器擁有174個發射單元,可發射3M54口徑(Kalibr)巡弋飛彈、P-800縞瑪瑙(Oniks)超音速反艦飛彈、與3M22鋯石(Zircon)高超音速飛彈,打擊火力十分的強大。其中的鋯石飛彈,是世界上第一款服役的高超音速武器,已多次用於俄烏戰場上。此外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還配備多層次的防空武器,如長程的S-400防空飛彈,4K33中短程防空飛彈OSA-M,短程的Pantsir-M近迫武器系統與多款電子干擾裝備。由於艦上的空間夠大,可以攜帶的S-400防空飛彈高達96枚,足以應付高強度的飽合攻擊。這讓升級後的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如同行走的大型軍火庫,在近期已經下水海試,預計很快就能重返現役。
武庫艦追求火力最大化
這種以大型艦體為平台,並安裝強大打擊火力的設計概念,其實很早以前就出現過了,當時稱為武庫艦。武庫艦的設計想法很簡單,就是儘量減少不必要的艦體結構,把全部空間都拿來安裝武器,以追求火力最大化。在當時的武庫艦設計概念圖中,往往安裝了多組的垂直飛彈發射器,使一艘武庫艦能配備上百枚的各式飛彈,甚至還想把多管火箭系統(MLRS)裝上去。也就是把M270或M142所使用的多管火箭發射箱,移到水面艦上,讓武庫艦可以發射多管火箭或陸軍戰術飛彈來攻擊沿岸目標。最後還想發展射程更長、精確度更高的新型艦砲系統,以砲擊近距離的威脅。可惜隨著冷戰結束,許多發展計畫被刪減,武庫艦過於單一的功能,也受到很多質疑,認為武庫艦難以因應瞬息萬變的戰場環境,讓武庫艦的發展受挫,最後只停留在設計概念階段。
武庫艦雖然沒有成真,但許多概念與設計留了下來,後來融合匿蹤技術,間接催生了朱瓦特級驅逐艦。或許可以這麼說,朱瓦特級就是新增了匿蹤能力,並縮小了尺寸的武庫艦。當時想發展的新型艦砲,後來變成專為朱瓦特級開發的先進艦砲系統,採用155公釐口徑,能發射一般彈藥或長距攻陸彈藥(LRLAP),如果使用LRLAP,射程超過150公里,誤差半徑卻只有50公尺。只是LRLAP實在是太貴,美國海軍不願採購,讓朱比特級沒有LRLAP可用,戰力大打折扣,最後只能拆除,留下的空間改為安裝IRCPS,以強化武庫艦的角色。川普在談到他心目中的戰艦時,也提到應該以便宜的砲彈取代昂貴的飛彈,並提到電磁砲,不知道他是否清楚朱比特級這段慘痛的歷史,還是美國已發展出新的科技,可以大幅壓低LRLAP的生產價格。至於電磁砲,美國也早就放棄研發,集中資源發展雷射武器,難道還要重啟電磁砲計畫?
綜合來說,川普口中與海軍部長討論多時的大型漂亮戰艦,比較像是下一代的武庫艦,畢竟當年美國海軍也將武庫艦稱為21世紀的新戰艦。川普的戰艦會配備大量高超音速飛彈,以強化打擊火力,可能也有一定程度的裝甲,來反制無人艇與無人機的威脅,並採用新型的先進艦砲系統,有較便宜的長距攻擊彈藥。除了擁有防空飛彈,還會以雷射砲或電磁砲做為未來的防禦武器,因為高超音速飛彈的速度太快,只有雷射砲或電磁砲才有可能攔截。雖然美國已放棄電磁砲,但在雷射武器的發展上,仍居於領先地位。在設計朱比特級時,就考慮到這種能源武器需要很大的電力,因此朱比特級的供電能力極強,已是成熟技術。若從從這幾個方面來看,重啟愛荷華級戰艦的可能性比較低,因為要翻新的工程太大,還不如重新設計一款新型戰艦,還更省錢。
不過川普想要的新戰艦,是否可以成真,還有很大變數。因為美國研發過很多新型軍艦,有不少失敗例子,如未能成真的武庫艦,只興建3艘的朱瓦特級,評價不佳的濱海戰鬥艦等。不過也因為這些挫折,才有後來的許多傑作。台灣海軍正在籌建下一代的主力飛彈巡防艦,不過也應該考慮戰場環境的改變,嘗試發展新艦種。如印尼海軍已決定採購義大利的退役航空母艦,改裝為無人機母艦,就是一個很有前膽性的做法。台灣海軍在玉山號船塢運輸艦順利服役後,也想籌建第二艘,或許可以考慮重新設計上層結構,改為勁蜂系列無人機的發射平台,並利用艦上的船塢做為無人艇的移動基地,以延伸無人機與無人艇的作戰範圍,讓第二艘船塢運輸艦,在保有原本兩棲作戰能力下,兼具小型武庫艦與無人載具母艦的新功能,以發揮最大的作戰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