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聰榮/台中科技大學會計資訊系兼任教師,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全球供應鏈安全已從企業風險管理的議題,成為關乎國家安全與地緣政治穩定的戰略課題。台積電作為全球晶圓代工的領頭企業與台灣經濟的關鍵支柱,正處於這場轉變的核心。台積電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占比超過一半,高比例的先進製程支撐人工智慧、電動車與高效運算等新興產業。新冠疫情引發供應鏈中斷,美中科技對抗升級,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升高,使得各國紛紛將供應鏈安全納入國家戰略。台積電也從純粹的技術領導者,成為供應鏈安全的戰略核心與政治焦點。
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在疫情期間全面暴露。工廠停擺與物流瓶頸造成半導體短缺,波及汽車、通訊與消費電子等產業。科技戰突顯全球對單一供應來源的過度依賴,美國半導體自給率長期下滑,歐洲更顯不足。在這種背景下,台積電的地位變得關鍵,各國紛紛拉攏與倚重這家企業。
美國推動半導體本土化政策,透過鉅額補貼與法案將製造基地拉回國內。台積電應勢在亞利桑那州擴大投資,興建三座晶圓廠與先進封裝及研發設施,期望兼顧技術移轉與就業創造,同時也承擔高成本與人才短缺的挑戰。日本政府提供補助,協助台積電在熊本設立合資公司並擴產,藉此重建本土供應鏈與製造能力。歐洲以晶片法案為工具,吸引台積電在德國設廠,希望在2030年前扭轉長期依賴亞洲的局面。這些多點布局降低地緣風險,也讓台積電在全球市場擁有更高能見度與談判籌碼。
全球分散設廠雖有助降低風險,但也帶來資源分流與技術外洩的挑戰。最先進的三奈米與二奈米製程仍高度依賴台灣本土的研發聚落與供應鏈生態。若無法妥善維護技術核心,可能讓競爭對手趁機進入市場。各國要求技術轉移與資訊揭露的壓力,也使台積電在資安與知識保護上面臨風險。美國的安全審查與中國的技術挖角,都可能削弱台積電的技術壁壘。面對全球化與核心技術保留的拉鋸,台積電必須維持精準平衡,才能確保市場領導地位不被動搖。
台積電的全球化進程不僅是一家企業的成長故事,更牽動台灣的整體安全與經濟命脈。半導體產業在台灣GDP中的比重已超過15%,台積電更是外貿與稅收的重要支柱。這種高度集中帶來經濟紅利,也讓台灣在國際政治中獲得戰略地位,但同時成為潛在的壓力焦點。區域安全一旦惡化,台積電不僅可能成為軍事與經濟的戰略標的,也會波及全球科技供應鏈。美國雖強調與台灣的夥伴關係,但其保護主義政策可能限制台積電的靈活性,使企業在全球擴張中面臨制度與政治上的約束。
台積電與台灣正處於全球供應鏈重組的浪潮中。台積電採取「技術留台、製造分散」的策略,一方面確保核心技術安全,一方面回應國際分散生產的需求。台灣政府也必須同步強化人才與供應鏈升級,擴大理工教育量能,培育高階工程與製造人才,建立設備國產化能力,減少對外部供應的依賴。人才成為最稀缺的資源,是否能彌補產業缺口,將直接影響台積電的長期競爭力。
台積電的技術領先仍在持續鞏固。2025年第三季公司營收與淨利顯著成長,AI相關業務預期到2029年將以年複合成長率四成的速度擴張。在美國,台積電與輝達合作生產Blackwell晶片,顯示其在先進製程上的全球主導力。儘管部分晶片在美國製造,最關鍵的封裝仍在台灣完成,凸顯技術核心仍掌握在本地。
在永續治理上,台積電發布「負責任供應鏈報告」,顯示企業正從製造龍頭走向全球永續治理的領導角色。同時,台積電也宣佈將逐步淘汰六吋晶圓生產,集中資源投入先進節點的研發,以維持長期技術優勢。這些動作象徵公司正從技術霸主轉型為負責任的產業領航者。
全球布局的擴大讓台積電的角色從成本效率導向,轉向供應鏈韌性與地緣政治協調。美國、日本與歐洲的政策推動,使台積電不僅是企業行動者,更是國際政治的關鍵節點。台灣政府對此亦有明確立場,強調不應讓任何單一國家壟斷半導體供應鏈,台灣應成為民主陣營中穩定可靠的合作夥伴。
台積電的全球影響力也對台灣提出新的戰略課題。如何在維護技術優勢與分散風險之間取得平衡,如何在國際競爭中強化制度韌性,如何確保能源、水資源與環境基礎能支撐半導體發展,都是未來台灣必須面對的挑戰。台灣不僅要保護技術,更要保障產業基礎的可持續性。
台積電不再只是一家技術公司,而是全球供應鏈穩定、科技競爭與地緣政治博弈的樞紐。每一項投資與決策都牽動國際政治與經濟平衡。台灣若能在穩定技術優勢的同時強化制度韌性,便能在全球科技秩序重組中爭取更大的主導權與安全空間。真正的關鍵在於如何讓台積電不被外力左右,而成為推動自主、創新與安全的戰略槓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