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強/教育部中央教師申訴評議委員
南投草屯某幼兒園張貼「博士、台大、台積電、公職」等畢業生成就榜,引起社會譁然。這面看似榮耀的紅布條,卻赤裸揭露台灣教育的焦慮與錯置:當幼教成為人生競賽的起跑線,孩子早已被推入功利主義的旋渦。
幼兒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尊重兒童天性、培養探索力與社會情緒,而非預備升學或職涯的訓練營。當一所幼兒園以成年後的職業與收入作為教育成果展示,等同將孩子商品化、把教育淪為招生廣告。這樣的榜單不只是價值偏差,更違背《兒童權利公約》明訂的「以兒童最佳利益為原則」精神。孩子不是家長的延伸,也不是機構形象的包裝品。
這類榜單更暴露出社會對「成功」的狹隘定義。醫師、博士、工程師固然值得肯定,但若以此作為評價教育品質的唯一標準,便是將階級再製與社會比較提前到學齡前階段。家長被「贏在起跑點」的口號綁架,孩子則在無形中承受焦慮與壓力。教育心理學早已指出,早期的比較文化會削弱學習動機,造成持續性的自我否定。
值得警惕的是,這種紅榜文化並非幼兒園獨有。許多國中小仍習慣於畢業季張貼升學英雄榜,甚至公開學生姓名與錄取學校,不僅侵犯隱私,也助長了成績主義與標籤文化。教育部雖再三提醒不得違反《個資法》,但部分學校仍以提昇校譽為由繼續張貼,讓教育現場變成家長攀比的舞台。
真正的教育,不該是炫耀結果,而是陪伴成長。孩子的笑聲、創意與合作精神,比任何紅榜都更值得驕傲。當一條紅布條成為招生手段,社會更該問:我們到底希望培養怎樣的下一代?若教育被功利思維主宰,孩子的幸福將被父母的焦慮與學校的業績掩埋。
真正的教育,不應是炫耀結果,而是陪伴成長。孩子的笑聲、創意與合作精神,才是教育最珍貴的果實。當我們看見紅布條上的名校與職業頭銜,或許更該問,在所謂通往「成功」的跑道外,有多少孩子的多元潛能與幸福被忽視?讓教育回歸初衷,從不再張貼榜單開始,或許是我們面對少子化時最可貴的自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