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聰榮/台中科技大學會計資訊系兼任教師,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9月下旬,樺加沙颱風外圍豪雨長時間滯留台灣東部,引發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決,洪流夾帶大量土砂席捲聚落,造成嚴重傷亡與基礎設施毀損。這起複合式災害一方面暴露台灣的地形脆弱,一方面凸顯極端降雨已走入新常態。災後絕非只剩口水戰,而是科學證據正公開催促我們採取行動。國會議員應該拉高層級,國會職權是針對中央政府施政的監督工作,應該站在科學治理的角度,發揮整體的作用。國會議員不需要自己變成專家,所有的科學治理工作只要請教專家就可以推動,而不是和地方民意代表搶作撫慰災民的工作。
目前國際上已經有一個相關的研究發表了,倫敦帝國學院研究團隊發表研究成果,研究的對象就是造成光復鄉災害的樺加沙颱風。研究成果發現,樺加沙颱風的事件快速歸因(rapid attribution)研究已顯示氣候變遷對樺加沙的衝擊。模型分析指出,人為暖化讓樺加沙接近華南與內陸時的最大風速提高約7%,眼牆降雨增加約13%,這些加劇因素使直接財損中約36%可與全球升溫掛鉤。換而言之,氣候變遷造成本次災害事件損害增加36% 。研究亦估算過去需13年才遇到一次的風雨極值,如今大約8年就會再現。如果升溫持續逼近2度,相似風暴的損害預計再增加24%。這些數據不是抽象論述,而是攸關公共工程設計基準、保險精算與人口安全的科學事實。
此時,國會應該做什麼?最近國民黨總召傅崐萁奔走光復鄉,搶著扮演補貼災民的角色,並在鏡頭前大罵地方代表,表示國會議員開會的時候,沒有受邀的人不應該來干擾。這種畫面吸睛,卻也凸顯台灣政治角色的錯置。災民紓困與補償理當由地方民意代表與行政系統執行,而非國會議員變成「地方鄉長的替身」。其實這樣的做法真的是把國會議員的職權做小了,每個國會議員都有一個月幾十萬元來請助理研究相關議題,國會議員可以請教各個領域的專家,可以召開公聽會理解問題的真相,可以召開協調會請行政單位與專家學者共同研商,這裡只是一個案例,當國際上已經有相關的研究成果出現了,如果我們的國會議員只能搶著發補償金給災民,浪費國會議員可以發揮的功能。
真正攸關全台災害風險的國會職權在於監督中央政府落實氣候變遷因應政策。包括溫室氣體減量、氣候調適、災害預警系統、山區監測與土地使用控管,都是決定下一次災難規模的關鍵。當科學已明白指出風暴更強、雨量更猛,若國會仍沉迷於地方恩情式政治,只會讓社會付出更昂貴代價。
氣候變遷不是光復鄉的單一悲劇,而是全台共同的脆弱現實。國會若能回歸制度治理,強化法規與預算審查,讓跨部會災害風險管理更具前瞻性,才能真正替人民擋下風雨。在極端氣候成為常態的年代,國會議員應面向科學,而非只面向鏡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