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AI的戰略新時代:台灣選擇廢核等於向中國示弱
比利時的兩座核電站之一蒂昂日核電站(CNT)由Electrabel運營,冷卻塔倒映在默茲河上。圖/東方IC

核能×AI的戰略新時代:台灣選擇廢核等於向中國示弱

mirror-daily-logo

2025/11/06 06:40:00

倪世傑/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韓國在美軍工與AI供應鏈的躍升

2025的釜山APEC峰會使韓國成為國際社會的焦點,但韓國的抱負不僅於此。李在明與川普近日達成一項里程碑式的協議,允許韓國建造核動力潛艇。這標誌著美國對首爾長期以來發展核動力海上推進技術的政策發生了重大轉變。與目前使用的柴電潛艦相比,這項新能力將使韓國海軍擁有更先進、在水下活動更靈活的潛艦,直接增強首爾的海軍實力。這些潛艇計劃在美國費城造船廠建造,該造船廠目前由韓國韓華集團(Hanhwa)營運,也表示在美國造建業生產力低落的當下,韓國正式進入美國核武生產鏈。另一方面,韓國三星半導體宣布與NVIDIA合作打造人工智慧超級工廠,將進口超過50,000顆NVIDIA GPU。核武加上AI算力,韓國即將打下新時代國防產業的基礎。
這些進展反映出美韓之間日益緊密的軍事和戰略聯繫,尤其是在北韓和中國引發的區域安全擔憂背景下。然而,該協議涉及敏感的技術共享,特別是用於推進系統的核燃料技術。儘管已宣布達成協議,但最終批准仍需經國會和美國戰爭部審查。這對東亞力量平衡以及與日本等鄰國的關係產生巨大的影響,華盛頓智庫哈德遜研究所安全專家村野將表示,川普政府此次批准韓國獲得核動力潛艦造艦的權力「幾乎肯定會激起日本的競爭意識,加速日本應否開發核動力潛艇討論」。

核能絕非便宜能源,但卻是戰略資源

不得不承認,在台灣走向非核家園的時刻,世界各地核能的發展並未停下它的腳步。在川普第一任任期結束前幾天,他簽署了一項EO13972號行政命令,該行政命令以推廣SMR用於「國防和太空探索」。該命令區分了SMR與MR(微型核反應爐),分別指發電容量小於300MW(兆瓦)與10MW的先進反應爐。當中「可運輸微型反應器」(transportable micro-reactor)是指「可以用卡車、輪船或大型軍用運輸機運輸的微型反應堆,它既可以快速部署,也可以快速拆卸或移除,通常在滿功率運行1年後不到1週內即可安全拆卸或移除。」在川普的第二任期,加速SMR在國際層面的推動。川普總統在9月18日在英國進行國事訪問之前公佈,美國將與英國政府共同合作,在2030年中期前建造出20個,由勞斯萊斯公司生產的470MW小型模組化反應爐,該反應器已被英國能源核能公司選中,將獲得公共資金的財務支持。
千萬不要誤會,核能絕對不會如同台灣內部擁核派所言,是發電成本較低的選項。恰恰相反,根據新土木工程師(New Civil Engineer)網站的報導,與天然氣、傳統核能和再生能源相比,SMR是所有發電技術中單位千瓦發電成本最高的。SMR雀屏中選的原因在於其發電的穩定性。早在2016年,美國國防科學委員會(DSB)表示能源是未來軍事行動的核心趨動因素。該項研究指出,未來幾十年戰場能源消耗量可能會顯著增加,當前和未來軍事能力及行動的能源需求成長速度可能超過能源效率和管理水準的提升速度,尤其再生能源的間歇性似乎無法滿足美國國防部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只有通過部署核能發電系統,美軍可以獲得可靠、充足且持續的能源供應。這就是美國戰爭部正在進行的可移動式反應爐「貝利計畫」(Project Pele)。
軍方有需求,政府以稅款補助想要發展該項技術的企業,待技術成熟後投產的某種「軍民融合」模式,或是「產業軍工複合體」的概念到今天都不會陌生。通過生產民用SMR模組能夠降低生產成本。將國防預算隱藏在政府對企業的補貼當中,美國的戰爭部與各國的國防部因此能夠從中獲益。換言之,發展核電的目的係出於國防因素,這也是筆者去年所闡述「核能係新冷戰下的必要之惡」的主要原因。
美國第七艦隊臉書20250722_2025-11-01.jpg
美國海狼級潛水艇與福特級航母都有配置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圖/美國第七艦隊臉書

從深海到雲端的核武威懾與算力競賽

當前,世界上並不缺乏SMR,像是美國海狼級潛水艇福特級航母所配置的就各是一具220MW與125MW的反應爐。但如果要生產更多的核子動力潛艦,以及更強大的資料處理與運算能力的資料處理中心,就需要更多的SMR。而發電功率更小的微型核反應爐預期將吸引更多的投資。
微型反應器是新一代核能係統,無需接入商業電網即可安全可靠地持續生產1-50兆瓦(MW)的電力。這些緊湊型反應器的特性是無需補充燃料即可運作年,美國空軍已向奧克洛公司(Oklo)發出授標意向通知書,標誌著先進核能技術試點計畫取得了關鍵性進展。奧克洛公司未來將在位於阿拉斯加州的艾爾森空軍基地(Eielson Air Force Base)建造、開發並運作一座極光型(Aurora)微型反應器設施。預計於 2027年底至 2028年初投入商轉。
你認為這是美國與西方國家窮兵黷武的表現嗎?還是被迫反應?俄羅斯總統普丁甫於10月29日表示他們已經完成了海神(Poseidon)核動力超級魚雷與海燕(Burevestnik)核動力巡弋飛彈的測試。普丁表示,「海神」提供動力的核反應爐「比潛艇反應堆小100倍」,其核彈頭威力則「顯著高於俄羅斯最先進的『薩爾馬特』洲際導彈」。該武器能在沿海地區製造巨大放射性海嘯,對目標造成毀滅性打擊。而比潛艇反應爐小一千倍的海燕核動力巡弋飛彈將能夠在敵國上空盤旋數日的時間,隨時準備攻擊。如果普丁沒在吹牛,表示俄羅斯已經不僅有能力製造200KW-3MW功率的微型反應爐,甚至已經應用在武器系統。

核陰影下國家生存優先的戰略抉擇

無論願不願意,全球正步入新一波核競爭。與 1980 年代不同,這一波在 AI 算力推動下呈現三大特徵:其一,國際秩序由兩極走向多極,歐亞更多國家具備或逼近核武能力,局勢更複雜;其二,AI 深入「偵察—打擊鏈」,從預警、指管通資到感測融合全面加速,決策時間被壓縮、誤判風險卻同步放大;其三,資料中心與軍用計算需求暴增,帶動微/小型反應爐與可前沿部署的穩定電源,再加上無人化攻擊系統普及,形成「無人化+核能化+AI 算力」的新型投射組合正成為戰場標配。台灣的戰略思維必須調整:當微型核武降低使用門檻,中國對台澎金馬的「示範性核打擊」不再只是小說情節;當AI把決策窗口由30分鐘壓縮至5分鐘,人類糾錯的空間幾近歸零。缺乏 AI 預警體系,台灣將陷入「盲戰」。
更嚴峻的是能源與國防的結構性矛盾:晶圓片生產加上AI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持續暴增,但「非核家園」政策使台灣在當前新軍事革命中恐淪於自廢武功的困境—沒有穩定電力就沒有AI算力,沒有AI算力將落入軍事與產業劣勢。台灣不必全然擁核電,但必須保留核技術能力作為「最後選項」,日本的「核潛力」模式證明非核國家並非無核能力。
台灣若完全放棄核技術與能源自主,等同向中國示弱。在理想主義與生存現實之間,台灣的選擇相當明朗—重啟核電支撐AI與國防、發展不對稱威懾、建立核應變民防,同時倡導AI核軍控以爭取國際道德高地。這不是背棄價值,而是爭取國家生存的不得不然之舉。此外,在台美關稅磋商時,台灣也必須思考將投資美國SMR產業鏈,一方面平衡美台貿易逆差創造美國工作職位,另一方面使台灣能夠與新核能技術接軌,將新核能與AI視為下一個十年的國安工程。畢竟,戰略窗口不待人,現在做出務實抉擇,方能在風險升高的年代以實力締造和平。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