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香壽川/日本東北大學環境政策教授;本文由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翻譯
2025年7月19日,關西電力宣布將在美濱町的美濱核電廠場址內新建一座核電廠。顯然,這項消息刻意選在參議院選舉最後階段(投票日為22日)對外宣布,是為了避免成為重大新聞。
日本在2011年3月東日本大地震及隨後發生的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中,僅以些微差距逃過了一場可能迫使數千萬東日本居民撤離的災難。然而,福島的重建停滯不前,至今仍有數萬人無法返回家園。
福島第一核電廠除役進度也遠遠落後。7月29日,東京電力宣布,原計畫在2030年代初其開始的三號機熔融核燃料(燃料碎片)全面取出作業,將延後至2037財年以後。原因是在檢視相關方法後,發現準備時間將比原預期多出12至15年。此後,東電和政府原先所設定2051年完成除役的目標近乎不可能達標了。
目前,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美國能源部以及多家投資銀行與研究機構的分析,新建核電廠或重啟(延役)現有核電廠,在發電成本與減碳成本兩方面都比再生能源昂貴。因此,從經濟理性與氣候政策的角度,全球正選擇再生能源。2024年,全球新增發電裝置容量中有92.5%來自再生能源。
換句話說,核電在經濟上是不理性的。事實上,在所謂的西方民主國家,自2017年初至2024年底,僅新增了四座反應爐(英國兩座、韓國兩座)。其中,英國Sizewell C核電廠的一座反應爐建造成本已達190億英鎊(約3.8兆日圓),其中一半(約1.9兆日圓)來自政府補貼。然而,相同的發電量以再生能源可用更低成本達成,且若將同等資金投入再生能源,減碳效益將是重啟(或延役)核電廠的六倍。
至今,日本政府對核電的補助金額是再生能源的數倍,且目前正考慮為新建核電推出新的補助方案。政府估算每座新反應爐的建設成本約為7000億日圓,遠低於英國與美國的實際成本:這個數字明顯被低估,甚至可說是一種「漂綠」(greenwashing)。
這種政府對核電的偏袒政策,與全球趨勢背道而馳,不僅透過更高的電價與稅收加重了國民負擔,還延誤了有效的氣候行動。更不用說,核電本身存在安全風險與放射性廢棄物處理等棘手問題。
因此,政府對新建核電與重啟計畫的支持是一項不理性的政策。那麼,日本政府為何仍執意走這條路?原因其實非常簡單,歸結為兩點:既得利益和潛在的核武能力。
關於第一點,在日本,不僅是電力公司,反應爐製造商、鋼鐵企業與工程公司也都擁有龐大的既得利益,並施加強大政治影響力。
至於第二點,雖然決策者鮮少公開談論,但現任首相石破茂在2011年福島核災後接受雜誌《SAPIO》訪問時曾說:「我們必須維持核電,以保留潛在的核威懾能力。」此外,2002年5月13日,時任內閣官房副長官的安倍晉三在早稻田大學的演講中也表示:「只要不超過自衛所需的最低限度,擁有核武器並不違憲。」
顯然,日本政界有人將維持核電與核武裝掛鉤。不幸的是,對這些人來說,經濟理性、日本憲法與「非核三原則」都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