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70隻到只剩10隻!非法捕撈險釀滅絕
小頭鼠海豚(Vaquita)是目前世界上體型最小、同時也是最瀕危的海豚科動物,身長僅約1.2至1.5公尺,僅分布於墨西哥加利福尼亞灣北端。不過,這片海域長年遭到非法流刺網(gillnet)捕撈加州石首魚(Totoaba macdonaldi)活動破壞,由於石首魚魚鰾曬乾後就是世人所知的「花膠」,被視為昂貴的壯陽補品,導致漁民大量使用刺網捕魚,許多小頭鼠海豚因此被誤捕。
根據國際捕鯨委員會(IWC)科學委員會統計,小頭鼠海豚數量自1997年約570隻,來到2018年時只剩約10隻,形同瀕臨滅絕,也讓小頭鼠海豚成為IWC成立75年來首個發布「滅絕警報」的物種,委員會也在聲明中指出,唯有百分之百禁止流刺網,小頭鼠海豚才有重生的機會。
墨西哥放置混凝土障礙…7年後再見幼豚!
為了阻止非法捕撈石首魚,墨西哥政府2022年由海軍與多個政府單位合作,在加利福尼亞灣北部「零容忍區」內放置混凝土塊,藉此阻擋刺網,並加強巡查與執法。不過,美國魚類暨野生動物管理局(FWS)在2023年的時候還是認為墨西哥保育行動不足,還一度考慮對墨西哥採取經濟制裁,但最後改以美墨高層對話的合作方式,共同保護石首魚與小頭鼠海豚的棲息環境。
為了確保小頭鼠海豚的生存狀態,墨西哥環境與自然資源部(SEMARNAT)、海軍部(SEMAR)、國家自然保護區委員會(CONANP)以及海洋守護者協會(Sea Shepherd Conservation Society)共同組成「2025年小頭鼠海豚觀察航次」(Vaquita Marina 2025 Observation Cruise),透過聲學監測與水下偵測器,以及船上使用的「巨眼望遠鏡」(Big Eyes Binoculars)進行監測。
值得慶幸的是,在5月24日至9月29日這為期4個月的觀察期間,墨西哥加灣北部確認還能觀察到7至10隻小頭鼠海豚,更發現至少1至2隻的新生幼豚的誕生,這也是在觀察團隊去(2024)年未觀察到新生個體後,首次確認繁殖成功。
專家指出,小頭鼠海豚族群數量已不再像以往那樣劇烈下降,科學數據顯示族群繁殖正在趨於穩定且具再生潛力。雖然距離族群恢復的目標依舊遙遠,但墨西哥政府與海洋守護者協會都承諾,將持續加強保育措施與跨國合作,守護這個僅存於加灣的海上奇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