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盛世還是泡沫?在理性與狂熱之間的清醒
每6個月,「AI泡沫論」總會準時出現,引發市場短暫的恐慌,然後又迅速被新一輪的狂熱所淹沒。東方IC

AI盛世還是泡沫?在理性與狂熱之間的清醒

mirror-daily-logo

2025/11/06 06:40:00

吳芳銘/政治經濟觀察員
近兩年來,人工智慧(AI)成為全球經濟與科技話題的中心。就像時鐘一樣,每6個月,相似的劇情就會上演一次。「AI泡沫論」總會準時出現,引發市場短暫的恐慌,然後又迅速被新一輪的狂熱所淹沒。
從矽谷到華爾街,從台北的晶片廠到全投的創投圈,人人都在談AI。生成式AI讓人驚嘆,輝達(NVIDIA)、微軟(Microsoft)等M7公司(Magnificent 7,7大科技巨頭)中的AI公司市值屢創新高,尤其輝達來到資本市場上首見的5兆市值,連原本冷門的伺服器與電力題材,也被重新冠上「AI概念股」光環。然而,在熱潮之下,一場關於「AI泡沫」的論戰悄然升溫:這究竟是新工業革命的開端,還是一場被演算法與敘事推動的資本狂歡?

AI盛世的狂歡:不是幻夢,而是歷史的延續

樂觀者認為,AI公司雖然估值高昂,但並非「虛火」。
首先,這波科技浪潮的技術基礎遠勝過2000年的網際網路泡沫。當年許多「.com」公司連穩定伺服器都沒有,如今的AI革命則建立在成熟的雲端運算、大數據、半導體製造與全球供應鏈的生態系上。微軟、谷歌(Google)、輝達等企業具備強勁的現金流與獲利能力,與當年的全球寵物用品有限公司(Pets.com)或全美最大且資金雄厚的網路雜貨零售商網路貨商(Webvan)不可同日而語。
其次,AI的滲透力實質而廣泛。它不只存在於OpenAI 開發的聊天器ChatGPT或AI 繪圖工具 Midjourney的創意世界,更進入醫療影像、製造流程、農業氣候監測等領域,改變了生產方式與知識結構。瑞銀近期的報告指出,本次AI投資的「合理性」高於TMT時期(科技、媒體、電信泡沫),因為其背後是清晰的基礎建設與實際需求。
再者,AI的經濟意涵遠超一時的股價飆升。若能真正提升生產效率、降低知識門檻等,它可能成為人類社會繼蒸汽機、電力與資通訊(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之後的再次生產力革命。從這個角度看,今日的熱潮或許不該被稱作「泡沫」,而是「創新初期的躁動」。歷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變革,從鐵路、電報到互聯網,無一不伴隨投機與過熱。泡沫或許是創新的代價,而非其否定。

AI泡沫論的警惕:資本狂熱正複製歷史的節奏

然而,悲觀者的警告也並非杞人憂天。如美銀首席投資分析師哈奈特(Michael Hartnett)直言,目前標準普爾500指數(S&P 500)的AI估值過高,黃金與其它股票或許是更安全的避風港。他認為,市場的熱情與實際回報之間,出現了明顯脫節。
首先,資金投入與收益極度不匹配。據統計,全球創投一年內對AI領域投入超過兩千億美元,但多數新創公司至今仍是零獲利。就連OpenAI、Anthropic等明星企業,也尚未證明其商業模式能長期自給自足。換言之,這是一場以「未來潛力」為抵押的投資盛宴。
其次,市場漲勢集中且風險積聚。美股今年至今的上漲,超過8成都來自少數7大科技巨頭。這種集中度意味著:一旦其中任一公司失速,整個市場都可能被拖下水。這樣的情況,與2000年網路泡沫破裂前的「高集中、高估值、低獲利」的歷史現象如出一轍。
再者,AI發展的物理限制開始浮現。資料中心與圖型處理器(GPU)的能耗驚人,電力、散熱與晶片供應正成為限制AI爆發成長的瓶頸。尚且,AI能創造價值,但也可能因能源成本上升與法規收緊管制而被抵銷。若資本支出無法在合理期間內產生回報,投資終將轉為負擔,泡沫破裂只在轉瞬之間。

歷史的鏡像:科技泡沫從來不是錯,而是過程

要理解當下的AI熱潮,或許該從歷史的發展尋找線索。鐵路革命曾帶來19世紀最龐大的投資泡沫,無數的鐵道公司破產,但鐵路本身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本世紀初的網際網路泡沫讓矽谷血流成河,卻也孕育出亞馬遜(Amazon)及谷歌等科技巨擘。
科技泡沫之所以重演,不在於人類不理性,而在於每一場技術革命的早期,回報總滯後於投入。當創新的潛力尚未被完全驗證,資本的想像力往往走得太快。AI的特徵亦然:它確實具備改變世界的潛能,但短期內難以變現。當成本高築、回報未現、政策又趨保守時,市場的熱情可能在一夕間冷卻。
99f0a438-674f-4c71-96d3-8ccefafa5e77-w2400_2025-11-03.webP
要理解當下的AI熱潮,或許該從歷史的發展尋找線索。示意圖/Freepik
然而,這並不是說AI的未來將隨泡沫破裂而終結。歷史的經驗是:泡沫破裂,技術留下,科技向前走。那些真正具備核心技術、掌握商業模式及產業生態系的公司會在經濟廢墟中重生。AI也會如此。或許幾年後我們會忘記那些短暫爆紅的AI初創公司,但AI驅動的醫療、教育、製造、管理等創新,仍將成為新時代的基礎設施與標配推動前行。

泡沫的意義:在理性與想像之間尋找平衡

AI熱潮的核心矛盾,在於「理性」與「想像」的拉距。若無想像,就不會有創新;但若失去理性,創新也會變成災難。對投資者而言,AI是一場豪賭;對社會而言,它是對勞動力、教育、生產效率、精準管理與治理結構的深層挑戰。
在技術與科技革命的發展道路上,我們需要三種冷靜:
第一,對資本投資的冷靜。AI投資應聚焦在永續技術與實際應用,而非追逐敘事。短期股價能炒熱情緒,卻無法取代長期獲利模式,能否獲利及盈利的商業模式是什麼才是投資的根本。
第二,對技術革命的冷靜。AI的能力仍受限於算力、資料處理、法規、能源與貿易限制等面向,並非萬能。政府對AI發展的政策、產業鏈配套等應提前因應,避免AI壟斷、資料濫用與能源供應與分配失衡,影響其他產業的發展。
第三,對社會矛盾的冷靜。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重新分配權力與資源。AI可能擴大貧富差距、衝擊勞動市場,社會安全網與教育體系須及時調整,政府應讓技術紅利能被普遍共享。

從狂熱中保存清醒

AI是否是泡沫?答案或許是「既是,也不是」。既因為資本流動的速度遠超過現實的成熟;也因為技術的力量終將改變世界。泡沫之於科技,猶如青春之於人生:躁動、迷惘,卻充滿創造的可能。
正如歷史的經驗所示,泡沫並非災難,而是進步的必經與必支付的代價。問題在於,我們能否在狂熱中保留理性,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找到可持續的清醒。當熱錢退潮、幻象破滅之後,留下的或許才是真正的AI時代真貌。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