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啥日|11/17  蘇伊士運河通航  無閘縮短歐亞水運航程
蘇伊士運河通航156週年,這條橫越亞洲與非洲之間的人工航道,見證了人類以智慧打通世界的壯舉。(圖/東方IC)
1869年11月17日,蘇伊士運河開通,為世界貿易開啟嶄新航道。這條橫跨亞非、貫通地中海與紅海的人工奇蹟,讓歐亞之間的航程縮短近一半。從法老辛努塞爾特三世的構想,到現代航運樞紐,蘇伊士運河始終是全球經濟的心臟。
2025年11月17日,蘇伊士運河迎來通航156週年。這條全長約193公里、貫通地中海與紅海的人工運河,位於埃及西奈半島西側,橫跨亞非兩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上貿易航道之一。
「蘇伊士」(Suez)一名源自古埃及歷史,據說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9世紀、第十二王朝的法老「辛努塞爾特三世」(Senusret III)。他曾下令開鑿連接尼羅河與紅海的古代運河,被視為蘇伊士運河的雛形。後來,這片地區逐漸以其名發展出「蘇伊士」之稱,在阿拉伯語中意為「邊界」或「通道」,象徵亞洲與非洲的分界。
蘇伊士運河連結地中海與紅海,兩海的海平面幾乎一致,因此全程無需設置船閘;而中美洲的巴拿馬運河,則由於太平洋與大西洋有海平面落差,必須設置多重船閘來調節水位,費時許多。蘇伊士運河因無閘,成為全球少數可讓大型商船順利直通的運河。
運河構想雖起於古埃及,但直到19世紀中葉,法國外交官「斐迪南.德.雷賽布」在奧斯曼帝國的埃及總督「塞伊德帕夏」支持下,才得以重啟工程。歷時11年、耗資超出預算2倍,1869年11月17日正式通航,改變了全球航運格局。
在歷史上,蘇伊士運河的戰略地位屢成國際焦點,從1956年的蘇伊士危機、1967至1975年的封鎖,到2021年長榮海運「長賜輪」(Ever Given)擱淺事件,都反映其全球影響力。當年該船橫堵運河,造成全球供應鏈大亂。《華爾街日報》估算,此事件讓價值約120億美元的貨物滯留海上,全球經濟每小時損失約4億美元,相當於每分鐘損失新台幣1.8億元。
如今,蘇伊士運河每年約有2.5萬艘船隻通過,承載全球約14%的海運貿易,是埃及最主要的外匯收入來源之一。這條橫越亞非兩洲的人工運河,不僅象徵人類以工程智慧改寫地理命運,更在156年後的今天,仍持續影響著全球經濟與歷史的脈動。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