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卿/《鏡文學》總主筆
如果近年參加首爾書展,也許會發現有相當大的空間是中小出版社,與獨立出版展區。這些小出版社有些也開書店,除了出書、賣書,還企畫各種課程。在出版集團與大書店通路外,形成匯集個人創意與活力的繽紛多樣景觀。
這樣的風景得以出現,背後的支撐是韓國圖書定價制,以及各種產業補助措施。讓小出版社與書店,至少不會為通路不同折扣而耗費心神,也可以站在相對公平的戰鬥位置。
但是台灣圖書定價制在多年倡議卻無實質進展的情況下,幾成「燙手山芋」。長期以來,文化部與立委,多次舉行公聽會,也委託研究單位進行調查。但因正反意見紛紜,也違反現今《公平交易法》,加上默認一旦實施圖書定價制,消費者因無法享受折扣而會造成反彈,政府也將付出極大社會溝通成本。於是瞻前顧後,舉步維艱。
但這些問題真的無解嗎?實施圖書定價制必然有很多現實問題要面對,也需要相關配套措施,但若只受困於當前問題,或以過去經驗設想結果,就無法跳脫窠臼,尋求新的可能性。
此時認為需要再次審視圖書定價制,是基於三個理由。
一,立竿見影的心態需要改變。圖書產業逐年下滑已是事實,這裡有著網路時代與娛樂多元化的大環境變遷,如此,要求政府一個作為,可以讓圖書銷售止跌回升,純屬奢望。此時,與其要求立見速效,不如培養體質,也就是如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多次指出的:「圖書定價制不是萬靈丹,但可以讓圖書產業,止血活血與健身。」
換言之,現在應該討論的是,如何基於台灣文化願景,構思下一輪台灣圖書產業發展之藍圖,如此逐步走向谷底的現在,才知道我們該往哪裡去?而不是只解決現在的困境。
二,不應以過去局限未來。正因為現在面臨產業下滑的巨大挑戰,如果只用過去的經驗贊成或反對,能否跳出過去的經驗束縛,提出具有未來性的見解?
眼前的困難,與其說難以突破,不如說擔心改變會帶來更大傷害。比如,其他實施圖書定價制的國家,也有《公平交易法》,他們是怎麼解決的呢?
但在台灣,因為沒有實施的決心,也因為恐懼,所以問題更顯紛雜。以圖書產業來說,擔憂可能在於,現在市場規模已經逐漸萎縮,如果實施圖書定價制後,萎縮加劇怎麼辦?
三,擔憂是基於假說,而非實證。比如說,假設一旦實施圖書定價制,消費者會因爲沒有折扣,而引起反彈。而且,消費者不喜歡政府干預市場的行為。
但是,只有實證可以判斷假說,否則假說就只是假說。這也是有些國家需要每隔幾年檢驗圖書定價制政策效果的原因。
有兩篇論文就提出預期與結果相反的例子。
英國研究出版市場的經濟學者Francis Fishwick在2008年發表一篇文章〈英國自廢止轉售價格維持制度以來的書籍價格〉(Book Prices in the UK Since the End of Resale Price Maintenance)。檢視英國自1995年出版商協會放棄《淨書協定》(Net Book Agreement,簡稱 NBA),以及以此協定實行之轉售價格維持制度(RPM)之後,至2007年間英國書籍售價變化。
結論是,與放棄《淨書協定》之際,多數經濟學理論與評論,普遍預測書價將下降相反。官方統計顯示,英國消費者實際支付的書籍價格上升速度高於整體消費者物價。原因之一是,出版商對強勢零售商或中間商,提供更多折扣,反映在書價上。
這反而應證了早在1962年,英國法院聽證會一位經濟學家的預測。在固定價格制度結束後,出版商被迫向客戶提供更多折扣,因此書價將上升。
2024年劍橋賈奇商學院(Cambridge Judge Business School)博士生Rhys Williams,發表一篇討論固定書價如何有利於消費者與經濟的論文。他的研究被認為是首次「跨國且細緻檢視圖書定價制政策的研究」,研究涵蓋期間為 2008 年至 2019 年。發表於《競爭法與經濟學期刊》(Journal of Competition Law and Economics)。
他的研究發現,實施圖書固定價格政策的國家,書籍銷售量較高,而書籍平均價格並未受到影響。
他提出一個重要的洞見:圖書定價制並非取消「競爭」,而是將價格的競爭,轉為「價值」的競爭。
他的看法是,歐洲許多國家實施固定書價(Fixed Book Price, FBP)政策,旨在抑制暢銷書的激烈削價競爭,同時透過多樣化書目與廣泛的書店零售網絡,促進「非價格競爭」。
書店提供的其他服務,如熟悉書籍的店員、閱讀建議與愉快的瀏覽環境,「提升了整體書籍的價值,有助於所有通路形式的銷售。同時,帶來一種不以低價為唯一競爭方式的零售競爭形式。」
為什麼會出現與預期相反的結果?圖書定價制沒有使書價因而上升。
他的研究指出,圖書定價制政策透過提升出版商議價能力,抵銷了理論上預測的價格上漲效應。這也是因為,這些國家書店倒閉現象減少,使出版商可以跟更多零售商合作,進而提升出版商的議價權,最終使售價趨於穩定。
韓國的實證,也澄清一個想當然爾的誤解。當網路書店不能以折扣作爲行銷工具時,它的營業額沒有下降,甚至不降反增,成了實施圖書定價制的大贏家。與此同時,根據韓國書店協會聯盟的資料,相較於2014年有2331家只賣書的純書店,2021年,這類書店有2528家,另外還有745家複合的獨立書店。網路書店與其他書店各有收獲。
2024年郝明義在國家圖書館舉行的「疫後日韓台出版產業的變化」會議發表演講:〈止血與活血:從韓國圖書定價銷售制看兩個作用〉。就從未來的角度思考,台灣為什麼應該實行圖書定價制。
他指出,圖書定價制不是萬靈丹,但是可以止血。從韓國實施圖書定價制之後的實證來看,不僅可以止血還可以活血。政府同時開辦「圖書出版課程」,也有Platform P 廉價提供辦公場地與錄影、錄音室的租借輔助,吸引年輕世代的出版從業者,從事獨立出版和開設獨立書店,如此他們就可以吸引一群未來的讀者。
扶持未來的出版人,吸引未來的讀者,才能讓未來的出版產業有源頭活水。
台大經濟系教授馮勃翰在〈出版產業環境分析與政策建議研究分享〉演講中指出,台灣舊書比新書貴,這是非常獨特的現象。如此,不但縮短一本書的商業生命週期,也完全不符合經濟學的定價原則。
所以現在新書上市的折扣現象,其實是縮短書的商業生命。而且消費者買書享有折扣的優惠感,也可能是一種幻覺,因為折扣早已增加在書籍的定價上。
資深書業人羅玫玲認為,圖書定價制是台灣出版產業重新思考未來該如何發展的契機。
的確圖書定價制不是萬能,但與其坐等銷售規模不斷縮小,不如趁此尋求改變。更何況目前有看到一些可能性。如今年台北國際書展,獨立出版聯盟在不打折的情況下,憑著書的內容與品質,業績有相當大的漲幅,也顯現了新的出版活力。
她也認為,有些業者擔憂的問題,可以有配套措施解決。像是,業者可能擔心書若賣不出去,庫存怎麼辦?在歐美有一種降價清倉書(remaindered books),可以在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以不同於新書的價格出售。
更何況實施圖書定價制的國家,有些設有固定價格的期限,可能是六個月,也可能是兩年。
但最重要的是,圖書定價制可以更健全圖書體系,不會再有折讓等,毛利會提升,大家都有合理的利潤。如此就會有餘裕,思考如何促進產業的活化。
如果將圖書定價制定位為不是立即見效的萬靈丹,而是讓台灣出版產業有機會改變的契機。如此文化部與業者都應該改變期待值,不要奢求一個速效的政策,文化部也不必擔心會引發業界批評聲浪,因為不同意見一定都有。
文化部應該思考的是未來的文化藍圖,而去建構對出版產業有長期利益的政策,而不是尋找「批評聲浪」最小的作法。不痛不癢的改變,可能批評壓力最小,但也可能毫無建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