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浙江交通之聲等陸媒報導,浙江省一名姚姓男子日前吃了一碗已經在冰箱中存放2天的隔夜炒飯,沒想到不久後竟出現劇烈腹痛、嘔吐等症狀,嚇得他趕緊前往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就醫,送到醫院時已出現面色慘白、呼吸困難和嚴重休克狀態,情況萬分危急。所幸經ICU醫護人員全力搶救,最後化險為夷。
自製的炒飯也危險?
對此,院方說明,經過治療與檢查後,確認姚男是罹患「炒飯症候群」,而該並是因炒飯中的「蠟樣芽孢桿菌」所引起。據了解,蠟樣芽孢桿菌又稱仙人掌桿菌,是一種常見於米飯、炒飯等澱粉類食品中的細菌,尤其在室溫存放條件下極易大量繁殖並產生毒素,即使食物經過重新加熱,也難以徹底殺死該菌及其毒素。
一旦人體攝取受到蠟樣芽孢桿菌污染的食物後,可能引發劇烈的胃腸道反應,嚴重時會導致器官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專家進一步指出,蠟樣芽孢桿菌食物中毒在夏秋季節比較常見,特別是隔夜飯、麵包、酒釀等食物都是高風險食品,再加上這類細菌污染往往不易透過外觀、氣味察覺,使得防範難度增加。
哪些隔夜食物容易變質、最好不要吃?
- 海鮮類:魚、蝦、貝類、螃蟹
這類食物放久後容易滋生弧菌、組胺,極易導致食用者嘔吐、過敏,即使加熱也無法完全破壞毒素。
- 綠葉菜類:菠菜、芥藍、油菜、空心菜
放隔夜後硝酸鹽會轉為亞硝酸鹽,可能引起中毒或致癌風險。
- 蛋類料理:炒蛋、滷蛋、茶葉蛋、蛋沙拉
蛋白質容易變質,滋生沙門氏菌,尤其是加了美乃滋或奶製品的更危險。
- 豆製品:豆腐、豆干、豆花
隔夜易產生細菌毒素,尤其是未充分加熱的豆腐湯、麻婆豆腐等。
- 湯品:肉湯、骨湯
湯品放常溫會迅速滋生細菌,放冰箱也容易因反覆加熱導致變質。
怎麼加熱食物更放心?
- 在溫度60℃以上時就可密封送入冰箱,不必放冷才放冰箱,因這樣反而更容易滋生細菌。
- 中心溫度須達到70℃以上才能有效的殺菌,若無探針型溫度計,可在食用前加熱滾透超過5分鐘,一定要看到食物冒煙或沸騰才可關火食用。
- 盡量不要重複加熱超過2次。
- 食物若出現酸味、發黏、起泡、有異味,即使外觀看起來正常也不要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