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崑/大學退休教授
當武力恫嚇轉化為法律與心理的滲透,戰場便從疆界延伸至心靈。兩岸的真正角力,早已不只在海峽上空,而在制度與信念之間。
法律成為武器,恐懼取代對話
近日,中國宣稱以「涉嫌分裂國家罪」對台灣立法委員沈伯洋立案偵查,並持續透過「懲治台獨頑固分子」等法律條文,擴張其司法觸角。幾乎同時,中國官方媒體又發佈衛星空照圖與模擬攻擊演練,強調對台「全面掌控」之能力。
這些動作看似零散,實則一體。它們標誌著中國對台策略的進一步轉向——從軍事威嚇走向「法律戰、心理戰、輿論戰」的混合攻勢,以制度化與技術化的手段,瓦解台灣社會的安全感與信心。
事件概述:從沈伯洋案到衛星監控
1.「法律戰」的最新樣態
2025年10月28日,中國重慶市公安局宣布,已對立委沈伯洋啟動刑事偵查,指控其透過「黑熊學院」從事「台獨活動」。台灣政府立即表明立場,強調中國對台灣公民並無司法管轄權,並譴責此舉為赤裸的政治恐嚇。
沈伯洋博士,曾留學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是犯罪學專家、前大學教授,以倡議社會安全與數位防衛著稱。如今成為「法律戰」的標靶,意在製造寒蟬效應——讓學界、媒體與公民社會意識到「言論可能成罪」,進而自我審查。
2.「衛星恐嚇」的灰色行動
與此同時,中國陸續釋出對台監控影像、空照圖與模擬攻擊設施的畫面。根據外媒分析,北京近年在內蒙古、甘肅地區建立「台北總統府複製訓練場」,並公開相關衛星圖像,形成視覺上的威懾。
這些舉動不屬於傳統軍事挑釁,卻同樣達到心理效果——讓台灣社會感受到「無所遁形」的壓力。這正是「灰區作戰」的核心:以非軍事手段、非戰爭狀態,達成戰略恐嚇目的。
深層解析:中國法律戰的真正意圖
1. 長臂管轄的政治象徵
中國並非真欲透過國際司法體系實際起訴,而是以「長臂管轄」象徵性地宣示權力範圍:「即使你不在我治下,也可能被我定義為罪人。」這種象徵威權主權的作法,本質上是話語戰——意在削弱台灣人的安全感,擴張「法理統一」的虛擬疆界。
2. 恐懼治理的試探性操作
沈伯洋案的目標,不在個人,而在社會。北京試圖測試台灣社會對「法律威脅」的心理反應:會否沉默?會否退縮?若部分輿論出現「息事寧人」傾向,即被視為策略奏效。這正是心理戰的精髓:不需開火,讓對方自行退卻。
3. 法理包裝下的意識形態工程
所謂「法律戰」只是表層,真正的核心是意識形態輸出。中國企圖將「反台獨」包裝成法律正義,對內宣示「依法辦事」的形象,對外則營造「主權合法」的印象。此一策略,使法律成為政治敘事的載體,而非正義的保障。
如何應對這場「無聲的戰爭」
首先,強化法治防衛與制度韌性。面對中國的司法恐嚇,台灣必須明確強化「司法主權」概念。政府除外交抗議外,更應建立國際法與人權層面的防護網,例如與民主盟邦簽署「司法互助排除協議」,防範第三國因中國壓力而誤用引渡機制。
其次,增大公民社會的心理免疫力。中國的衛星圖與輿論戰,目的在削弱民眾信任。台灣應以開放資訊、透明治理與媒體識讀教育對抗恐懼。在資訊戰時代,「理性」本身就是防禦。「不被情緒操弄」即是一種戰略抵抗。
第三,建構外交與科技並進的防禦思維。衛星監控、灰區戰術日益普遍,台灣需結合科技與國際合作,提升資安、太空情報與心理防衛能力。這不僅是軍事問題,更是文明社會在數位主權時代的生存課題。
餘論與延伸思考
戰爭的形式在變,維護自由民主的代價從未減少。中國的法律戰與衛星恐嚇,是試圖在「無聲」中改變現狀的策略——以司法取代導彈、以影像取代軍艦、以恐懼取代對話。對台灣而言,最大的挑戰不是外敵的威脅,而是內部是否仍能保持對民主制度的信心。
民主的力量,不在於反擊,而在於堅持。堅持法治、言論與人性尊嚴,就是對「威權法律」最有力的回應。當世界愈加動盪,唯有持守自由的社會,才能在灰色戰爭中不被吞噬。
沈伯洋案提醒我們:中國的對台政策,早已進入「法律武器化」的新階段。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裡,台灣的防線不在前線,而在信念。只要我們仍相信民主有價值、自由可貴,那麼任何法律恫嚇與衛星陰影,終將化為一場徒然的恐懼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