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從來都沒有安靜過,而過去二個月多,一場看不見的歷史敘事戰爭以更高強度的張力激烈展開。9月30日中國開播描述1950年代中共在台隱蔽戰線歷史的《沉默的榮耀》電視劇,10月25日央視播放1683年施琅率領清軍攻打澎湖的《澎湖海戰》先導預告片,10月26日起新華社接連發布三篇「鍾台文」署名談兩岸歷史淵源的文章。看似沒有直接關連的三件影視媒體作品都在談同樣一件事,那就是「祖國必然統一勢不可擋」。
首先,以《沉默的榮耀》為例,9月30日是中國的「烈士紀念日」,上演的劇情是1949年後中共潛伏台灣的共黨同志遭到逮捕、槍決,該劇熱播後迅速登上收視前3名。此劇有4位主角:吳石中將、陳寶倉中將、聶曦上校、朱楓情報員等,因光明報事件導致台灣省工委書記蔡孝乾被捕,供出情報網絡,國民黨當局展開全台大搜捕。吳石等人遭捕,在蔣介石的命令下,就在現在的馬場町刑場(現為馬場町紀念公園)一一槍決。
針對50年代後白色恐怖時期台灣共產黨的研究,在台灣史學界根本不是新鮮事,張炎憲、陳翠蓮、薛化元等教授早有豐厚的研究成果。但,這些涉及到國民黨政權「寧可錯殺、不可錯放」的白色恐怖統治,國民黨與情治單位都持保留態度,許多檔案、文件、公文等遲遲不願意公開,因為那是一段不光彩、國民黨無情屠殺共產黨人的歷史。
歷史鑿痕斑斑,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國家人權博物館、政大台史所、中研院台史所彙集部分研究成果,2020年出版《穿過白色濃霧:1950年代政治案件訪問紀錄》,訪問1950年代受難家庭的生命經驗與感想。更早於2012年出版的《青島東路三號》,作者顏世鴻是少數寫下當時遭到逮捕入獄的當事者,顏當時只是台大醫學系學生,涉案較輕,「只」判刑12年,服刑完後才重回社會。
我們不知道鄭麗文與許多國民黨人是否知悉這一段國民黨痛殺台灣共產黨的歷史?再者,對於這些具有理想主義的台共,他們是統是獨,在當時的時空環境下很難論定。但,他們一定痛恨蔣介石的獨裁政權,為什麼?因為除了當時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墮落之外,這些具有理想主義或反抗性格的被害者們,當時他們就是反獨裁、反極權,並希望可以有民主自由、人民自主的權利,期待著更公平正義的社會。
簡言之,貫穿50、60年代與當代有志之士的精神號召,不會是中國統一,而是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反獨裁、反腐敗的價值。
循此,若回到新任國民黨主席鄭麗文所發表的言論,她在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面對提問記者提到「歐洲人已經認清,戰爭會爆發能夠決定的是俄國總統普丁這位獨裁者」,她回答說,「我完全不這麼認為,普丁並不是獨裁者,他是民主選出來的領袖」。這番言論,有媒體報導引來歐洲國家駐台機構的不滿,鄭麗文回說:「這是一個完全子虛烏有,事實上在我當選之後,就馬上有來自歐洲的代表處,跟我積極的聯繫,希望能夠安排會面。」
那為什麼鄭麗文發表如此的言論?她又選擇跟怎樣的價值站在一起?
此刻,馬上讓人回想起2018年習近平推動修改憲法取消國家主席連任次數限制,以及2019年習近平提出充滿著民主空話,但其實根本連直接選舉都沒有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再對照俄羅斯在2020年通過的修憲公投讓普丁得以再角逐兩任總統,讓普丁可能再繼續掌權16年。如此邏輯是否讓人感到熟悉?這正是自稱民主但其實是壟斷所有政治權力的獨裁,從毛澤東、蔣介石、普丁、習近平等一脈相傳,不需要經過真正具有民主意義的選舉,就可以當總統、總裁、主席,然後再以獨裁的手段,進行高壓治理。
至此,我們終於懂了。這就跟中共操作著《沉默的榮耀》、《澎湖海戰》,以及2019年習近平曾提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邏輯完全一致,那就是故意的歷史錯置,再加上推動「以民主之名的獨裁」。這個名詞來自於Moisés Naím的著作,尤有甚者,中共與俄羅斯根本都沒有民主選舉,卻用各種手段實行獨裁統治,操作著後真相時代之下,讓共同的客觀真理標準消失,以達到其獨佔所有權力的政治目的。
直到今天,具有民主意義的選舉,在中國依然是禁忌,但在鄭麗文的眼中,那就跟習近平與普丁的治理手段一樣,那不是獨裁,而是另一種特殊面貌的「民主」。「鄭麗文們」所代表的正是在台灣內部的策應,一起配合著錯置的歷史敘事,進行祖國統一的精神號召。這是一整套的意識形態戰爭,一切已經不是溫水煮青蛙了,燒燙的滾水正在前面等著,台灣人如果沒有提高戒心,主張維持台灣民主自由體制的我們,在未來每一個人都會是獨裁政權的眼中釘,隨時都有被審判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