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履中專欄:榮光與戰略 蕭美琴登上歐洲議會發聲的不同思考
作者認為,外交的任務不該只是追求光榮感,而是確保台灣能在動盪世界中穩定前行。圖片取自蕭美琴臉書

翁履中專欄:榮光與戰略 蕭美琴登上歐洲議會發聲的不同思考

mirror-daily-logo

2025/11/11 06:40:00

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看見中華民國副總統蕭美琴受邀在IPAC(跨國議會對中政策聯盟)會議期間,在歐盟議會大樓的場地發聲,讓台灣聲音進入歐洲政治核心,這確實是一項不容忽視的外交成果。蕭副總統沉著、有自信,清楚傳達台灣作為民主夥伴的立場與價值,這樣的堅定,的確展現出台灣在國際舞台上不畏強權的精神,也反映出民進黨政府長期深耕的價值外交方向。台灣社會對這樣的突破感到振奮,是自然的。
然而,冷靜觀察國際媒體的反應,我們會發現外界的解讀與國內情緒並不完全一致。許多國際媒體報導這個消息時,多半都提及這場發言並非歐洲議會的正式邀請,而中國的反應勢必強烈。換言之,世界在看台灣,或者說希望支持台灣的同時,也在觀望台灣是否懂得拿捏節奏。對全球而言,中美關係與台海局勢此刻最需要的是降溫,而非升溫;在這樣的情勢下,任何高調的動作,都必然伴隨風險。
這並不是在否定外交努力。相反地,正因為外交人員的專業能力與長期耕耘在地關係,才能讓演說成功登台。問題在於,這次外交突破背後的政策思維,是否如過去那樣有充分的規劃與承擔準備?這才是關鍵。
1995年,李登輝前總統訪問康乃爾,讓台灣站上了世界舞台,但也被認為是引發了九六年台海飛彈危機的關鍵。但若回顧當年決策過程,李前總統的選擇絕非突發奇想,甚至因為政權穩固,而根本不需要太多政治行銷的思考。當時的康乃爾之行是一場有層次、有節奏的外交布局:在訪美之前,李前總統先行出訪東南亞,鋪陳區域關係;同時,政府掌握了兩岸軍情變化,也深知美中關係可控範圍。當時台灣經濟實力相對強大,民主轉型成功,國際形象正面,對美國國會與政策圈的支持度極高。李前總統在做出「康乃爾之行」決定前,對國際政治、區域軍事、國內心理與可能後果,都有全盤考量。換言之,那是「帶著準備的突破」,而非為了「象徵性的展示」。
相較之下,今日的國際環境更加複雜。中美在戰略上雖然競爭,但雙方都在努力設立護欄,防止擦槍走火。歐洲在經歷烏俄戰爭的消耗後,更傾向於維持穩定。此時台灣似乎持續選擇以象徵性動作突顯「抗中的堅韌」,固然能贏得掌聲,但也可能讓國際社會把台灣再次標籤為「風險放大者」。這樣的定位,長期而言不見得有利於爭取實質支持。
我們可以為蕭副總統向國際傳遞台灣價值的論述演說鼓掌,為外交團隊的努力喝采,但仍要誠實地問:台灣此刻最需要的,是一場外交的榮光時刻,還是長遠的政策成果?外交從來不是表演,更不是政治宣傳的延伸。外交的本質,是在權力與現實的縫隙中,為國家創造空間、爭取利益、減少風險。台灣若只追求被看見,而沒有充分準備去承擔被看見的代價,這樣的高光終究短暫。
任何政府都渴望掌聲,但真正成熟的政治領導者,應該懂得在掌聲之外聽進逆耳之言。對當權者而言,逆耳的聲音往往不會被視為忠言,但忠言若都不逆耳,就不是真正的忠言。若執政團隊只願意聽見掌聲,把任何提醒都視為挑戰權威,最終流失的,不只是修正政策的機會,更會讓台灣在危機中流失自我調整的能力。
毫無疑問,我們要繼續支持外交人員,因為他們奉命行事、使命必達;但對政策方向的提醒,卻必須直白的傳達給決策者。外交的任務不該只是追求光榮感,而是確保台灣能在動盪世界中穩定前行。榮光固然動人,但唯有冷靜與務實同行,這份榮光才能真正照亮台灣的未來。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