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致詞時表示:「影視聽中心今天第一次舉辦國際論壇,對文化部、對台灣來說,都是意義重大的時刻,因為我們可以在電影典藏與修復的專業項目更往前、更國際接軌。」影視聽中心董事長褚明仁也表示,電影的典藏修復就是一種文化記憶的重現,希望參與者能滿載而歸。
數位修復仍仰賴「純手工」 泰國專家:保留人性化小瑕疵才具藝術性
泰國電影資料館副館長山猜・喬提羅薩尼(Sanchai Chotirossani)在講座中分享,現今電影的數位修復完全不可能用AI全自動進行。他指出:「電腦會將畫面的一切修到乾淨整齊,但有很多畫面的韻味、美感是來自那些具有人性化的小瑕疵,若要保留這些畫面的生動,我們還是仰賴人工執行修復,才能平衡電影本身的藝術性。」
韓國資料院衝刺社群平台訂閱數 日方幽默談天災人禍對典藏衝擊
面對影像應用的趨勢,韓國映像資料院院長金弘準主導的方針即是「使用率大於典藏修復」。他表示,韓國影視作品推陳出新的速度非常快,資料院希望透過歷史影像資料的公開,與社會大眾產生更強烈的連結。
團隊致力於社群平台的經營,金弘準更開玩笑透露,韓國映像資料院的官方YouTube頻道已經快要突破百萬訂閱,這是推廣韓國影像文化一個重要的時刻。泰國的山猜副館長也提到,現在非常仰賴社群平台做推廣,並樂見年輕人創作有趣的改編,認為他們的創意開闊了他的思維。
而針對影像素材保存的難題,岡島尚志館長則幽默提及:「在日本,我們俗話說世界上最可怕四件事物就是『地震、打雷、火災、爸爸』,而今年我們大概可以把『爸爸』改成『熊』!」他指出,日本的天災頻傳與歷史上的戰爭人為破壞,均與一個國家的電影典藏留存率息息相關。
此外,美國畢夏普博物館歷史學家暨檔案策展人迪索托.布朗(Desoto Brown)也指出:「所謂的記錄,重點不是保存重要的人事物,而是那些生活當下最不起眼、最微小的事物,那些日常的細節才能真正幫我們訴說屬於我們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