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日媒報導,55歲的男子鈴木(化名)擔憂獨居10年、高齡82歲的母親吉子(化名)無法打理好自己,兩人溝通後,決定將她送到家中附近的五星級養老院,一個月需花費20萬日圓(大約新台幣4萬元)。
鈴木表示,當初參觀時就相當滿意,不僅環境整潔乾淨,工作人員也都非常友善,因此相當放心把母親交給他們照顧。
然而,短短不到3天,鈴木突然接到媽媽的電話,不停向他哭訴「我再也受不了了,放我出去,我想回家」,馬上開車趕到養老院,當時母親已經在探望室等候自己的到來,整個人情緒低落,狀況不是很好,經過一番詢問後,母親才娓娓道來。
吉子表示,自己算是最健康的人之一,院內其餘人幾乎都患有老年癡呆,無法自理生活,導致照護人員經常忙個不停,整個養老院中,幾乎沒有人可以和自己說話。此外,飲食因為配合失智老人進行調整,也不合她的胃口,「我絕對無法忍受永遠待在這裡,帶我回家吧」。
經過母親這番言論,鈴木才意識到「養老院的高評分」,都是對於養老院有需求的人所給出的評價,並不代表「入住者」的真實感受,最終只好接母親回家。他也不禁感嘆,「那是個不錯的家,但似乎不適合我母親」。
根據《2025年養老院入住率調查》,不少家屬選擇養老院時,除了地理位置、價格,主要會考量「員工素質與氛圍」、「能否立即入住」、「醫療系統健全」等問題,實際入住後感到不滿的事項則為「費用比預期高」、「探視受限」、「身體狀況、認知功能惡化」、「無法得到期望的食物」。
專家呼籲,家屬不應單看「評分」選擇養老院,應深入了解入住者的性格、生活方式、特殊需求,甚至仔細評估養老院中的組成結構,才能避免相同事情再次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