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笛專欄:川習通話是中國急還是美國急?
台灣不用為川習這通電話著急,台美關係的挑戰在 4月。本報合成圖片

宋文笛專欄:川習通話是中國急還是美國急?

mirror-daily-logo

2025/11/25 14:45:00

宋文笛/美國大西洋理事會中國研究中心非常駐研究員
川普與習近平通話於北京時間11月24日的深夜,這代表著北京意圖聯美制日,而不甚成功的一次嘗試。此次川習通話的主旋律是中日關係,鑒於近日中日關係惡化,北京一方面透過王毅等官員強硬表態,另一方面則意圖透過第三方協調而低調建立降低緊張的機制 (off-ramp)。至於台灣和烏克蘭議題似乎在川習會中只是順帶一提的伴手禮,出現在對外聲明 (readouts) 中雙方只是給彼此對外做面子和添加籌碼用的,不似曾做出過任何實質承諾。
以下從三方面的間接指標來觀察川習通話:
1. 中方比美方急:
從新華社通告中,看得出來是習近平主動打電話給川普。新華社慣例,若是由外國邀請中國領導人通話,必然會在通告中強調中方領導人是「應對方邀請」而通話。這次新華社文稿沒有此提法,可見川習通話是中方主動。
2. 美中關係定位:
新華社通告還有這段敘述: 「中美『合則兩利、斗則俱傷』是經過實踐反覆驗證的常識,中美「相互成就、共同繁榮」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景。雙方要保持住這個勢頭,堅持正確方向」
這段話在近期中美關係的脈絡下,這個敘述,尤其耐人尋味。自今年四月份關稅戰開打以來,北京的主要提法雖然都是美中關係「合則兩利,鬥則俱傷」,但是中方一直明確將關係惡化的責任歸屬在美國,並且呼籲美方應該首先遞出橄欖枝。
而如今,新華社通告竟然說兩方目前的方向是「正確方向」,勢頭不需要調整,而是需要「堅持」 (keep going),只要堅持則正面的好結果馬上就「看得見、摸得著」了。
這等於是北京吞下去自己喊了半年的委屈,改對美國說:你做得好、做得對,你不用改,只需要保持下去就越來越好。 (此態度若是以英文戀人的語境理解就是「接納」: “I wouldn’t change a thing about you.”)
3. 川普的謹慎:
川普的 Truth Social 貼文,明顯是經過幕僚大量修過的。文風和他以往迥異,句子和句子間使用的連接詞用法,缺乏他招牌的關鍵字用全大寫的習慣。
這很可能代表北京私下承諾了川普一些東西 (至於是哪些東西,從川普貼文中也可找到線索),而川普不想要因為他貼文用詞爆走,而讓煮熟了的鴨子飛了,所以這次請幕僚把關。
生意人出身的川普並不以政策細節掌握精準著稱,但是論「漫天討價,就地還錢」這套功夫,在二戰後的歷任美國總統中要是川普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如今北京急了,而且急得有點明顯。而急迫的生意夥伴,在川普這邊是很難拿到 good deal的。
台灣不用為川習這通電話著急,台美關係的挑戰在 4月。
川普宣稱在通話過後,中方即將為美方釋出更多利多之後,美中「終於可以將眼光透向 (處理) 大問題了」 (“Now we can set our sights on the big picture”)。在關稅示好,對美採買這些層級的經貿議題川普政府得到滿足之後,川普口中比這些更大的大問題,對台灣意味著什麼,這或許是台灣需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