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流亡海外中國民運人士、〈對話中國〉智庫所長
高市早苗當選日本首相後,外界普遍預期中日關係會緊張,但恐怕,誰也沒有想到衝突來得這麼快。其實高市早苗的「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只不過是對於安倍政策的重申而已,並不是什麼新的刺激性言論,然而,中方反應相當強烈,有點惱羞成怒的感覺。大概是因為前不久習近平還和高市早苗握手對話,自以為多少穩住了對方,沒有想到高市早苗轉頭就發表挺台言論,對習近平來說,這有點丟面子。了解共產黨的人都知道, 該黨最怕自己的黨魁丟面子。
但是中共如果針對的是高市早苗這位強硬派首相的話,恐怕就誤判形勢了。事實上,日本社會對中國的整體觀感已經出現了歷史性的轉向,高市早苗的當選, 以及其82%的驚人的高支持度,與高市早苗本人的個人魅力和政策執行力關係不大, 它應當被看作是日本民意轉向的直接結果。過去十年,中國在香港,新疆,南海,台海的一系列強硬動作,讓日本社會逐漸形成共識:中國已經成為日本國家愛安全的最大威脅。
與此同時,歲月正在逐漸淘汰早在毛澤東,周恩來時代中國培養出來的一批日本親華政客,使得日本政壇中對中友好的聲音正在逐漸降低,隨著年輕世代的崛起, 主持台灣,主張正視中國威脅的路線正在成為主流,「安全焦慮」和「價值認知」取代了歷史情結,正在塑造日本的對華決策圈。這種變化是結構性的,不是中方施壓能夠解決的。看不到這點,就是中方最大的誤判。
另一個誤判就是:現在的中國已經不是十年前,二十年前的那個經濟增長搶進,財力雄厚,產業鏈在手的國家了,它的經濟下滑, 自身社會問題日益嚴重,中國的經濟手段早已失去昔日的威脅力。而北京似乎仍舊困在「東昇西降」,「大國崛起」的自我陶醉中,不願承認自身實力的下降,仍然堅持高姿態施壓。這種行為看上去強大,其實不過是自我麻醉而已。
舉例而言,現在中國還在使用禁止日本水產品進口的老一套制裁手法。殊不知,日本水產業主要依賴國內消費,出口中國的比例很低。以扇貝加工業為例,日本早已經將出口市場轉向美國,東南亞和歐洲。幾年前中國全面禁止福島水產品的時候,日本漁業都沒有出現中方期待中的崩潰,更不用說現在。至於說限制中國遊客訪日,就更是笑話。日本是一個旅遊大國,全世界的人都來日本玩,少了一些中國遊客,對日本經濟來說根本就是不痛不癢。這類做法若被看作是「強有力反擊」, 只能說明中國對現實的認知已經嚴重扭曲。
這正是今天中國外交所面臨的最大困境:它仍用著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的思維方式,卻沒有意識到自身的力量基礎已經發生變化。當自身實力下降,卻仍堅持高姿態施壓時,不僅不能改變日本安全戰略的方向,相反,每一次強硬都只能讓日本民意更加凝聚在強硬路線上。 最終,這種施壓將會讓日本更佳堅定地站在美國和西方一邊,形成新的戰略對抗聯盟。
展望未來,中日關系在惡化之前幾乎不可能改善。高市和習近平都代表強硬民族主義,兩國國內政治都促使他們不可能向對方示弱;中國因自身經濟下滑而急需外部沖突來鞏固內部敘事,日本則因安全威脅上升而不得不強硬回應。但中國越想表現出它能「壓住日本」,就越顯得不自知,也越讓外界看出它真正的困境。日本早已不是過去那個會被中國嚇到的日本,而中國也不再擁有過去那個能讓別人害怕它的實力。中國若繼續沈迷於虛張聲勢的外交行為,只會讓東亞局勢更加緊繃,也讓自己在國際舞台上陷入更深的孤立。而中國曾經引以為傲的經濟影響力,正隨著自身實力的下降而快速失效,這才是這場沖突背後最深層、也是中國最不願承認的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