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修/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終身特聘教授、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2025年7月1日,泰國憲法法院裁定,現任總理貝東塔須暫停職務,直至有關其資格的訴訟獲得裁決。這一裁定引發政壇震動,也讓社會再次聚焦於兩大議題:一是欽那瓦家族再度處於政局風暴核心,尤其是貝東塔的多重職務安排是否為政治防禦部署;二是憲法法院在泰國政治中的角色與權限邊界,再度引發外界對其「司法改變」功能的爭議。
三代參政歷史再現:家族影響力的延續與變形
自2001年以來,欽那瓦家族歷經三位核心成員擔任總理職位,分別為前總理塔信‧欽那瓦、其胞妹盈拉‧欽那瓦,以及現任家族新生代代表貝東塔‧欽那瓦。三人所面臨的政治風波與體制挑戰,具有高度結構性相似。
塔信時期:法律與民意之間的落差
2006年,塔信政府將欽那瓦電訊股份出售予新加坡淡馬錫控股,引發輿論對其是否逃税的質疑。雖然他信堅稱此舉「完全符合法律規定」,但該交易的社會觀感與公平性問題,激起了人民聯盟的抗議浪潮。最終,政府在壓力下失去合法性,並於同年遭軍方發動政變推翻。
盈拉時期:政策與社會共識的斷裂
2013年,盈拉政府試圖推動涵蓋前總理塔信案件的大赦法案,引起社會強烈反對。加上稻米質押計畫被質疑財務黑洞,進一步引發大規模街頭示威,促成人民民主改革委員會(PDRC)的動員。盈拉強調施政初衷為「社會和解」,但面對高漲的不信任與政治壓力,最終選擇解散國會,由看守政府主導選舉過渡,惟仍未能阻止軍方再次政變奪權。
貝東塔時期:外交風波與政治風險
近期,一段據稱為貝東塔與柬埔寨前總理洪森的私人對話影片外流,其中貝東塔稱洪森為「叔叔」並提及泰國軍方「並非我方同陣線」,引起社會對國家安全與外交立場的憂慮。貝東塔解釋該言論屬外交策略性溝通,並對影片外流提出質疑,強調不希望造成不必要誤解。然而,社會各界對其政治成熟度與國家利益敏感度的討論仍持續升溫,數千民眾在曼谷市中心舉行集會要求貝東塔辭職,並質疑其對軍方表態的政治立場。
塔信的政治計算:貝東塔的雙重角色
在總理職務遭憲法法院暫停後,政府迅速公布新一輪內閣改組名單,任命貝東塔兼任副總理與文化部長。此一安排引發社會關注,認為是前總理塔信出於政治計算所設下的「保險機制」:一方面讓貝東塔仍可合法出席內閣會議並參與政府決策,另一方面確保家族在政府核心的影響力不致中斷。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文化部長」一職多屬象徵性角色,並未實際主導戰略性政策如「軟實力計畫」。這個職位安排被部分學者視為「制度性備位設計」,旨在因應憲法法院可能進一步擴大裁定結果的情境。
法院角色爭議:司法權的邊界與歷史教訓
泰國憲法法院此次裁定,與以往數起具高度爭議的政治判決相互呼應,包括2007年解散「泰愛泰黨」與2019年解散「未來前進黨」等,皆引發對「司法獨立」與「政治中立性」的質疑。批評者甚至將此類行動稱為「司法政變」認為法院扮演了制度內制衡機制之外的政治裁決者角色。
此次法院的暫停職務命令,雖在法律形式上合乎憲政程序,但其政治效果已然產生:削弱執政黨領導正當性、推動內閣重組、並為反對派帶來政治動員的契機。這也再次提醒,當司法機構深度參與政治爭議,其正當性與信任基礎亦可能遭受侵蝕。
家族政治、體制矛盾與泰國民主的斷裂帶
欽那瓦家族三代執政與危機的重演,突顯出泰國民主制度中的權力不對稱與體制矛盾。一方面,選舉民主賦予民選領導人合法性;另一方面,保守機構(如軍方、法院與上議院)仍透過制度工具對政治路線施加強大影響力。
在此情境下,塔信以文化部職位安排女兒,作為政治風險的替代方案,以及法院對總理職權的限制命令,皆顯示當代泰國政治不僅是政黨間的競爭,更是家族、體制與法律工具之間的複雜拉鋸。
接下來泰國政局發展將取決於幾項關鍵因素:法院是否進一步判決撤銷總理資格、社會是否接受貝東塔的新角色,以及保守體制與選舉政治間能否找到新的制度妥協點。泰國的民主實踐,仍在斷裂與重構之間尋求可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