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任汶專欄:大罷免是一場另類抗中社會運動
這是一場另類的抗中社會運動,圖為罷團召開聯合記者會。鄒保祥攝

|即時

鄭任汶專欄:大罷免是一場另類抗中社會運動

mirror-daily-logo

2025/07/03 06:45:00

民眾黨前天在北院前集會,一位年輕的支持者直言,「真的要上戰場,我會義無反顧地去投誠解放軍。」年輕熱血可能是盲目暴衝,但其來有自。這絕不是個案,中共的第五縱隊與投降主義者正以各種不同形式,隱性與顯性的並存於台灣社會的各個角落。激起這場大罷免運動正是這股暗黑力量,讓大罷免成為一場另類的抗中社會運動。
原先是立法院修法大胡鬧與預算大亂刪,其惡果外溢到街頭連署與罷免投票,看似朝野議案攻防引爆爭議,致使社會力集結反撲到政治場域,而其核心動能就是在抗拒中共勢力的介入,更深的恐懼則來自擔憂中共把逐步接管香港立法局的模式強加移植到台灣的立法院。
幾大特徵賦予這場社會動員的定義,既另類又非典型。第一、去政黨標籤,政治人物與政黨變成側翼。第二、年輕世代主導,女性力量崛起。第三、去中心化與街頭連署游擊戰。第四、對立方喪失反駁能力,只能周旋在形容詞的指控與謾罵。
街頭上眾多新鮮臉孔取代政治舊面孔,去政黨標籤的強力動員,其能量來自社會人民力量的自我展現。31:0的二階連署結果逼迫藍白政黨略為收斂,但並不代表藍白政黨完全被社會背棄或綠營大勝,這是另一個契機,接下來就看藍白能否自省,以及綠營的解讀戰場能力。
然而,從抄襲、造假到死亡連署,看不出國民黨的反省或改變。柴火經常來自對手,綠營無故撿到槍,但好運不會總是來敲門,人民這次給了機會,再來就是可能的鐘擺效應。下一局更具意義的戰事是2026年縣市首長選舉與2028年總統大選,大罷免所揭櫫的最新民意走向,誰能正確解讀,誰就能在選舉時獲勝。
街頭連署成為藍白傾中無奈局勢下的自我防衛機制,年輕世代變成主幹中的主幹,至少七成女性的志工,重寫年齡別與性別的政治冷漠刻板印象。軟實力加上銳實力,展現台灣內部的社會動員力。未來年輕選票的流動,將是左右台灣政局歸屬的關鍵。這場大罷免召喚出來的年輕世代,他們支持大罷免,不是為了支持民進黨,更不是為了反國民黨與民眾黨,他們是為了捍衛現有台灣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與社會制度。
三週後罷免投票結果即將出爐,去中心化的罷團領導以及散佈在街頭的連署游擊戰,讓政治人物退位,公民展現自主行動,這是台灣過去民主發展史上難得的景象。退休老師葉霸是其中最大的亮點,瘦弱堅毅的她站在街頭,控訴花蓮王長期執政所帶來的傷害,如果如願扳倒傅崐萁,將會成就一場後山的政治奇蹟。
社會運動是跳脫常態的自我救贖,充滿著對現實不滿的反彈,積極參與者常有著不服從權威的反骨性格。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運動產生內鬨是必然的發展,幸好去中心化的動員模式,減輕了內鬨所帶來的傷害。從北到南從東到西,各罷團內部分分合合並沒有傷害到運動本身,對運動的前進也沒有產生太大的危害。
罷團喊出口號:「當賣國已成事實,罷免就是義務」,對於賣國舔中的反駁,國民黨只剩獨裁、專制、霸道等形容詞的回罵,畢竟光是馬英九一人就很難讓藍白洗去被抹紅的印記。對單一立委的仇恨值,很大部分來自於對中共代理人的恐懼投射,傅崐萁、陳玉珍、王鴻薇等人飛往中國會見中國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不是問題,整個國民黨倒向中國,還大力刪減預算,阻止國防建軍,讓台灣面臨迫切的生存危機,才是成就百萬連署的強大動力。
幾天前,戰鬥藍發起人趙少康對中國喊話,「對大罷免少講話,國民黨自己會處理,不需要你北京。」才隔二天,面對詢問蕭美琴副總統在捷克險遭追撞事件,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就按耐不住批評說,「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沒有什麼副總統。」藍白陣營處於一種很尷尬的處境,既要附和中國戰狼打壓台灣,但又不要戰狼太發狠。這是從1996年第一次總統選舉以來,中國共產黨總是在替藍營幫倒忙的正常發揮。
為了捍衛自由民主,台灣社會就會啟動清洗雜質模式。從1990年野百合學運,2008年野草莓運動,2014年太陽花學運,2024年青鳥行動,以及2025年大罷免行動,其共同點就是捍衛台灣自由民主與反中國併吞,此軸線貫穿了30多年來台灣的社會街頭運動。這場大罷免行動,讓美國很疑惑、中國很痛恨,民進黨很猶豫,國民黨很畏懼,民眾黨很投機,各方都非常有感。
再過20多天,將會總結這一切,到底是中共推動治台新模式奏效,還是台灣社會集體抗中大成功?到時候,當結果出爐,所有人會再度很有感。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