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靠著亮眼外型與社群經營,被封為「仙塔律師」的李宜諪,今年6月底捲入靈骨塔詐騙集團案件,涉嫌外洩偵訊內容、疑似協助處理贓款,最後被台北地檢署限制出境、70萬元交保。這位年僅27歲、擁有22萬粉絲、堪稱「律師界KOL」的網紅律師,過去大方分享律師薪資結構,強調「沒有天花板」、「努力就能年收破百萬」,曾讓不少白領自嘆不如,未料如今卻栽在自己最該守住的法律底線。
而曾任法官、檢察官,並擔任多家上市公司獨董的重量級律師謝憲杰,也因在通姦案件中「兩頭接」,一邊受人妻委任告小三,一邊卻陪偵人妻丈夫,遭認定違反利益衝突原則,首次被懲戒,雖辯稱將提出覆審,但法界早已譁然。
至於臉書粉絲高達87萬、擅長輿論操作的呂秋遠律師,則因私生子風波形象翻車。孩子生母連番控訴,揭露呂律師拒認親、公開施壓,甚至傳出「一起下地獄」的激烈言論,讓這位昔日講求友善父母、善於包裝父愛形象的網紅律師,徹底被打回原形。
事實上,法律專業原本該是社會的最後一道防線,然而當律師這個身分被當成招牌,變成吸粉、賺錢、經營人設的工具時,「專業」與「底線」往往就變得模糊。從仙塔律師到倪映驊到呂秋遠、謝憲杰,這些人共同的特徵正是「形象包裝」與「底線破裂」之間的巨大落差。
法律人士坦言,明星律師、網紅律師的崛起本非壞事,透過社群平台法普、拉近距離,讓大眾更理解法律,本該是良性循環,但若背後藏著利益輸送、操弄輿論、甚至自肥、違法,最終受害的仍是普羅大眾對法律的信任感。
從倪映驊事件回頭看,當一位律師能在短短時間內從幫人妻打離婚官司,演變成私下交往、再到性騷女助理,甚至一路牽扯到偽造文書,令人不得不反思,當法律人自己都踩爛了法律底線,社會該相信誰?
法律人的專業與操守,或許從來不是看粉絲數、外型包裝或媒體聲量,而是看得起底線、守得住原則,這才是台灣社會真正該關注的「法律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