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6日,中華民國第14屆總選選舉投開票揭曉,蔡英文拿下了689萬票,大勝國民黨提名的朱立倫超過300萬票。不僅如此,民進黨在立委選舉也大有斬獲,在總數113席裡取得68席,是民進黨成立以來首次單獨在國會取得過半數席次。雖然選前就知道國民黨選情不妙,但如此大敗還是讓中共官方相當震驚。慌亂之餘,由新華社發出一篇評論中警告,如果民進黨在島內大搞「和平台獨」甚至「法理台獨」,在兩岸關係上興風作浪,那台灣的安定與發展將淪為「鏡中花、水中月」,蔡英文及其執政團隊,當以陳水扁之下場為鑑。
同年2月25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來到美國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公開演講。王毅說道,她(蔡英文)既然是按照目前「他們的憲法」選舉出來,就不能違反他們的憲法規定,也就是「大陸和台灣是一個國家」;希望台灣新的執政者願意接受「他們自己的憲法」所規定的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
從中國外交部長口中說出「他們的憲法」,這在過去近70年的兩岸關係裡可謂聞所未聞。民進黨中央與蔡英文的交接團隊對此高度重視。民進黨表示,有感受到中方的善意,這是兩岸民、共交手以來,雙方互相表達正向思考的里程碑;他們認為王毅的說法是從國共「九二共識」的「一中各表」,由過去強調「一中」,而轉向未來「各表」的現實。
5月20日,蔡英文發表就職演說,她表示,將以「1992年兩岸兩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進行溝通協商。」「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由於《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是本於「國家統一前」,規範「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的兩岸往來事務的法律,非常貼近「一國兩區」的定位。蔡英文在就職演說突然說道以《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不無傳達「一中內涵」之意,是一種「變相的九二共識」,這當然是用以回應王毅「憲法說」的善意而來。
蔡英文的就職演說公布當下,中國涉台智庫第一時間的反應都非常正面。中國社科院台研所所長周志懷說:「大陸注意到蔡出現新的表述」、「符合與大陸相向而行的一步。蔡的演說為兩岸當前的破冰創造了一個條件。」廈門大學台研所所長劉國深也表示:「蔡英文演說是正面表述,讓兩岸關係穩下來了」;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嚴安林說:「蔡英文比民進黨原有的立場有進步。」只是,沒想到才過了幾個小時,中國國台辦在下午突然立場轉趨強硬,表示蔡英文在兩岸關係性質這一根本問題上採取模糊態度,沒有明確承認「九二共識」和認同其核心意涵,這是「一份沒有完成的答卷」。兩岸兩會也就此暫停溝通迄今。
從「蔡英文為兩岸破冰創造條件」到「一份沒有完成的答卷」的那6小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一直是過去9年來兩岸關係之間的最大謎團,這個謎團在時任外交部長李大維的回憶錄新書《和光同塵》裡找到了答案。李大維在書中寫道,好幾年之後,一位美國情報界退休友人訪台時告訴他,蔡英文在發表演說後,第一時間中方智庫的反應尚屬正面,「但我方數位前政治人物基於私利,竟電告北京當局不應該接受。」「讓原本尚有些許空間的機會之窗,後來演變成(兩岸之間的)惡意螺旋。」
李大維的說法很隱諱,但「數位前政治人物」不會是執政的民進黨人,顯然是指涉「前國民黨官員立委」。至於「基於私利」也不難理解,因為一旦民共和解,國民黨將不能再用「只有我能處理兩岸問題」洗腦台灣人;往後,既不能壟斷兩岸關係話語權,無從以此回到台灣驕其妻妾,也難以再扮演中共代理人協力者的角色,難以在跨海峽的政商網絡中上下其手坐收漁利,這群人立刻頓失所依。
兩岸關係從來不可能是線性發展,共產黨有屬於它內部的政治壓力,民進黨也有。錯過了蔡英文在一度開啟的機會之窗,關閉民共兩黨之間的溝通橋樑,過去9年的兩岸關係有如共產黨所希望的方向走嗎?至於這群國民黨「前政治人物」想望的兩岸圖像又是什麼?他們是為了護持兩岸和平或是為了個人政治私利而奔走?倒是可以請那些死忠支持國民黨的藍營群眾認真地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