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最前線/有房更要有伴 退休族的養老新解方
老後生活可選擇青銀共融的「類家人」服務,讓人生下半場不孤單。前左為好好園館創辦人紀金山。

理財最前線/有房更要有伴 退休族的養老新解方

mirror-daily-logo

2025/10/22 05:29:20

記者:鏡週刊
退休規劃,不只是一份存摺或一間房子。台灣即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面對少子化與家庭支援弱化的挑戰,「如何安度老後」成了人人該優先思考的議題。相較傳統養生村,台中沙鹿的好好園館走出一條新路,採「先買後住、包租代管」模式,退休前收租金,老後直接入住,兼顧資產靈活與生活安定;同時導入青年管家打造「類家人」服務,讓長輩不只住得安心,更能活得有伴。

「我朋友買大學附近的房子當包租公,租給大學生,我也開始思考,要如何讓退休生活無虞。」東海大學特聘教授顏瓊芬說,位於台中沙鹿的好好園館,距離她清水的家很近,又是以前靜宜大學的同事、社工系教授紀金山所設立,「他有個創舉,提供包租代管,退休未入住前能享租金收入,老後住進去便是自己的養生宅,一舉兩得!」顏瓊芬於是在2023年以總價550萬元買下一戶住宅獨立產權。

 

超高齡社會 全民備戰

台灣即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平均每5人就有一位是65歲以上長者。面對未來老後生活,事前盤算是必須的,養生村顯然是許多人考慮的選項;只是大型養生村保證金動輒千萬元起跳,加上每月仍需支付數萬元管理費,雖提供完善設施,卻也讓許多人望之卻步。

面對這場國安級危機,政府機關已經開始「備戰」,像是新北市政府將在碧華國中舊址打造的「銀新未來城」就是一例,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指出,要仿效日本經驗做出500戶只租不售的「附服務全齡宅」。

另外,民間也正在推動相關居住服務,例如台中沙鹿的好好園館,便是由青年管家全天候陪伴長者,以達到全齡共融的目標。

新北市在碧華國中舊址建造「銀新未來城」,仿效日本打造「附服務全齡宅」。(新北市衛生局提供)
新北市在碧華國中舊址建造「銀新未來城」,仿效日本打造「附服務全齡宅」。(新北市衛生局提供)

 

優勢一:先出租後自用 入住門檻低

好好園館的特殊之處是開放「先買後住」模式,提供預先買下的機制,由園館代為出租,每月固定收租1.5萬元,待買主年邁時,無論年齡或身體狀況,都能隨時入住,且享有永久居住權。

「這不僅是預留一個安居之所,更讓目前還在打拚的我,透過房產投資,提前為自己的退休生活超前部署。」顏瓊芬細算,每月收租1.5萬元,換算下來租金投報率達3.27%,勝過許多定存和金融商品,「2年來我只收過一張繳費單,支付洗衣機維修費用1,500元。」

好好園館每戶權狀坪數11坪,屋齡5年新,保證金為2個月租金做為押金。
好好園館每戶權狀坪數11坪,屋齡5年新,保證金為2個月租金做為押金。

分析好好園館的創新模式,解決了傳統養老住宅的兩大痛點,一是龐大的資金門檻,需高額入場費才能保障入住資格;二是資產流動性問題,主因在傳統養生村繳交千萬元保證金後,這筆資金就此凍結,而在好好園館以550萬元買下獨立產權,不僅可享「先買後住」,空窗期還能產生租金收益。

好好園館創辦人紀金山說明,以總價550萬元購屋為例,每月租金1.5萬,1年即有18萬元收入,若持續10年,回收金額達180萬,等於抵銷掉部分購屋成本,且永久居住權保障了老後的安身之所。

好好園館屬於「有本股份有限公司」,商業登記業務類別中,已登記包含「一般旅館業」「餐飲業」「住宅及大樓開發租售業」等,有2層27戶的旅館,以及40個獨立產權的住宅,每戶權狀坪數11坪,且都有大陽台。運作模式之一是,民眾買下住宅單元的產權,再由資產管理公司簽訂包租代管契約,委託好好園館當作旅館房間經營。

如果不是買下產權,付款方式可選擇「年租」方案,一次支付全年租金61.2萬元,回推月租金為5.1萬元;也可選擇月租方案,月付租金6.3萬元,月費雖與一般養生村差異不大,但是入住保證金僅需支付2個月租金做為押金。

 

優勢二:進駐青年管家 照顧兼陪伴

「誰說養老就是等死?人生下半場,不該一個人枯萎凋零。」靜宜大學社工與兒少福利學系教授陶蕃瀛指出,少子化的影響之下,20年後家庭的功能將衰退,「我們都不想要依賴下一代,想活得有尊嚴、有品質,除了機器人外,『代理家人』的功能日益重要,而跳脫流水線模式,以『個別照護』為主的附服務型養生宅,會越來越被市場看重。」

88歲的李爸偕妻入住好好園館1年多,住宅配有大陽台、採光充足,平日也有生活管家照料。
88歲的李爸偕妻入住好好園館1年多,住宅配有大陽台、採光充足,平日也有生活管家照料。

其實,長輩們缺的往往不是房子,而是房子裡少了關心自己的人,因此若居住處能夠提供「類家人服務」,建立新關係,對長輩來說絕對有很大的助益。好好園館以青銀共融(Co-living)的方式,由青年管家包辦長輩的生活。

「舉個例來說,我媽媽對我講話,跟對我兒子講話,態度就是不一樣,所以我才想要以『青銀共融』模式建立園館,讓長輩看到20、30歲的年輕管家,就像面對自己的孫子女,嘴角能很自然地散發親切微笑。」紀金山說,一般養生村派駐工作人員及護理師,人員與長輩比例為1:32,而好好園館聘用剛畢業至30歲的年輕人當生活管家,且比例為1:1,人力充裕。

傳統養生村有醫護人員駐點,提供健康管理服務。(長庚養生文化村提供)
傳統養生村有醫護人員駐點,提供健康管理服務。(長庚養生文化村提供)

88歲、空軍退役的李爸,夫妻入住好好園館一年多,「我去看過很多養生村,多半是大規模社區,強調醫療或娛樂設施,但住戶之間往往只是鄰居,有疏離感。」李爸說,自己是聽傷障四級,好好園館雖沒有護理人員照看,但有生活管家,加上光田醫院就在旁邊,需要管家陪伴外出復健,就按照長照2.0方案,以30分鐘為一單位,每單位支付32元,其他由政府補貼;若是一般的陪伴外出服務,則以每小時390元計酬。

此外,好好園館以67戶的小型社區,營造出「社群」的凝聚感。公共廚房、書房、庭園都是住戶交流的場域,「這裡沒有入住年齡限制,也不是專屬長輩的空間,而是跨世代共享的生活空間。」好好園館管家芒果說。

 

共好生活圈 互相照應

醫療服務及便利性,是規劃退休宅的重點。光田醫院(圖)與好好園館比鄰,車程5分鐘就可抵達。
醫療服務及便利性,是規劃退休宅的重點。光田醫院(圖)與好好園館比鄰,車程5分鐘就可抵達。

10年前,紀金山以每坪5萬元的價格買下800坪土地,打造好好園館,「花3年分3批陸續買進820坪土地,總共跟20多位地主周旋,朋友都說我可以去做都更了!」紀金山說,完工開幕至今5年已損益兩平,「我在園館旁邊再買下800坪土地,要蓋二館,沙鹿持續發展,土地價格漲3倍,現在每坪都要15萬元了。」

「我要塑造的是一個彼此照應的生活圈,不是把長輩集中管理。」紀金山說,園館從硬體到軟體,都圍繞「共好」二字設計,要從管家制度到日常陪伴,讓住戶之間能建立關係網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