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達人/國際關係博士、前世新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頃據《金融時報》7月12日報導指出,美國國防部近期與日本、澳洲國防高層會談,要求兩國針對台海若爆發衝突時,應提早進行軍事規劃並表態,內容甚至包含具體的聯合作戰演練,引發兩國官員的高度關注。據了解,主導該溝通的是國防部政策次長柯爾比(Elbridge Colby),其戰略主張為「戰略拒止」,認為應提前整合印太盟友力量,以嚇阻中國在台海議題上擴張。
柯爾比的觀點在戰略上有其邏輯:透過事前準備與多邊合作,降低中國的誤判風險。然而,美國自身對台政策至今仍維持「戰略模糊」,未對台灣提供明確安全承諾,也未對盟國說明美方的應變機制與軍事意圖,卻反過來要求他國事先表態、預作準備,這在邏輯與責任分攤上均顯失衡。
戰略嚇阻的效果有賴於三個基本要素:明確的政策意圖、足夠的軍事能力與可信的承諾(credibility of commitment)。如果美方尚未界定是否軍事介入的紅線,卻要求盟邦冒險表態,其嚇阻效果恐難說服盟友,更難以對對手構成實質威懾。
歷史經驗值得借鏡。1996年台海危機期間,美國最終派遣兩個航母戰鬥群駛入台海鄰近海域,以具體軍事部署對中國釋出明確戰略訊號;同時,透過管道向台北施壓,要求節制言行、避免進一步升高情勢。這種「對中示警、對台控溫」的「雙重嚇阻」訊號,不僅明確劃定紅線,也有效降低誤判風險,最終成功穩定當時局勢。
美方現若仍維持模糊立場,卻希望盟國在風險未明、代價未清的情況下先行承諾,恐不利於建立可靠的聯盟信任機制。澳洲總理艾班尼斯13日在訪中期間的上海記者會上,雖重申支持維持台海現狀與三方安全合作(AUKUS),但對於媒體詢問「美國尚未表態卻要求澳洲明確表態」的提問,僅以「你自己已經回答這個問題了」輕描淡寫地帶過,語氣保留,顯示澳方對此安排態度審慎。
總體而言,美國若真欲強化印太聯防與嚇阻架構,除了鼓勵盟國分擔責任外,更應優先釐清自身的戰略定位與安全承諾。唯有在意圖與責任劃分上趨向明確一致,方能建立穩固的合作基礎,在危機情境中發揮聯防體系的實質效能,進而真正發揮區域穩定的領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