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耀南專欄:人民日報召喚「同志」意在引出極權幽靈
中共的黨化教育從小即開始實施,並經常以同志相稱。圖為4月2日,山東濱城區第五中學學生在周恩來總理同志纪念碑前舉行哀思儀式。圖片取自東方IC

|即時

洪耀南專欄:人民日報召喚「同志」意在引出極權幽靈

mirror-daily-logo

2025/07/14 06:20:00

洪耀南/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台灣自由選舉觀察協會榮譽理事長
《人民日報》再度呼籲「同志」一詞重返日常語境,看似是在召喚一種質樸的革命情懷,實則上是一場靜默的語言政變。在「國進民退」已成經濟現實的當下,中共正於語言與文化領域啟動另一場「話語上的國進民退」,意圖將民間稱謂的多樣性與社會差異性,壓縮成統一的政治身分認同,藉此重構治理邏輯與秩序。

稱呼治理:不是懷舊,而是重塑權力邏輯

《人民日報》的倡議不僅僅是對稱呼禮儀的回歸,而是一次全方位政治儀式的再部署。表面上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實則是重新強化黨與人的隸屬結構。當「主任」「局長」「老師」等具專業色彩的稱謂,被統一替換為「同志」,不但未打破階級,反而把所有個體徹底消融於黨的整體敘事之中。這是一場語言上的「去差異化」工程,也是治理技術升級的手段。

語言抹平差異,實為政治整齊化的技術手段

在市場語境中,「先生」「經理」「總監」等稱謂體現著個體的專業性與社會分工。但「同志」的使用,則取消了這些身份記號,強調的是「集體意志」與「政治認同」。這不是一種平等的實踐,而是話語上的「一體化管控」:你不是市民、學者或設計師,你是「黨的同志」,僅此而已。
在黨政與軍隊體系中推行「同志」稱謂,象徵所有社會關係的首要屬性是政治關係,其次才是專業與職能。這種語言秩序,是「權力可親化」的偽裝,透過語言將垂直的控制關係偽裝為水平的同志關係。

溫情敘事之下,是權力的精密部署

《人民日報》重提雷鋒、朱德等革命時期的「同志」情懷,意圖以歷史敘事喚起集體記憶。但在當代語境中,這種溫情的包裝,實為對語言規訓的掩飾。今日的中共高層缺乏雷鋒式的親密與道德感,「同志」的使用早已脫離其原初的革命平等意涵,而淪為權力的空殼話語。情懷只是包裝,實質則是權力的重新集中與再製。
人民日報
中國官媒《人民日報》日前刊登「稱呼與風氣」一文,呼籲恢復同志的稱呼,引發熱議。圖片取自人民日報官網

「同志」的回潮,是語言版的國進民退

當政治語言滲透到公共領域,「同志」不再是一種懷舊稱謂,而是對整個社會語言結構的再國有化。原屬市場、民間與專業領域的稱謂體系,如「總經理」「老闆」「設計師」,正被納入統一的政治話語體系,反映出語言空間的收編與政治控制。
這一現象與「國進民退」的經濟邏輯構成呼應:在資本結構上,國企壟斷政策優勢;在語言結構上,政治話語抹除身份多樣性。兩者同步進行,構成一場全方位治理策略的協同行動。

「稱呼治理」是治理技術的升級模塊

「同志」稱謂的復興,不是文化復古,而是一場治理語言的再編程,其核心目的是:
拉近官民心理距離,營造「我們是一體」的幻象;
稀釋社會不滿,用共同語言掩蓋階級與資源分配的不均;
維繫組織忠誠與情感連結,抑制官民疏離;
封鎖市場語言的擴張,阻止私營與個體經濟的話語滲透。
這些策略凸顯出「同志」的推行,是一場經過精心設計的語言治理工程。

結語:稱呼即統治,語言即治理

《人民日報》再提「同志」,並不是在召喚革命浪漫,而是在鋪設話語治理的基礎設施。當語言不再是一種個人選擇,而是制度設計的產物,稱呼的背後就是身份的重塑、權力的輸出與統治的深植。
這場語言版的「國進民退」,不是一場文化復興,而是話語殖民的延伸工程。「同志」取代「先生」「老闆」「老總」,就如同行政壟斷取代市場機制,權力邏輯抹平身份差異。
真正的語言自由,不在於你怎麼稱呼我,而在於我有無選擇被如何稱呼的權利。當這種選擇被制度剝奪,「同志」就不再是親切的問候,而是體制的命令。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