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川普」到「特朗普」 譯名背後的話語權
“Trump” 在中文世界的翻譯卻出現明顯分歧: 台灣普遍譯作「川普」,中國大陸則統一使用「特朗普」。圖/白宮臉書

|即時

從「川普」到「特朗普」 譯名背後的話語權

mirror-daily-logo

2025/07/25 06:40:00

台傑客/國際關係博士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是當代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政治人物之一。然而,他的姓氏“Trump” 在中文世界的翻譯卻出現明顯分歧: 台灣普遍譯作「川普」,中國大陸則統一使用「特朗普」。這不只是語音轉換的不同,更折射出語言背後的敘事框架與文化權力結構。
翻譯從來不只是語言的技術處理,更是觀點的選擇與現實的建構。翻譯學者 Andre Lefevere 指出,翻譯本質上是一種「重寫」(rewriting),譯者在語言轉換的同時,也在重塑文本與意義。當特定譯名在社會中被制度化、廣泛使用,它便不只是字面上的對應詞,更會主導敘事立場與價值認同,乃至影響大眾的認知與判斷。
權力的展現不僅限於軍事與經濟層面,語言與資訊同樣構成國際體系中的權力形式。1950年代,中國總理周恩來曾要求其內部「譯名要統一」,此後新華社成立「譯名組」,並於1965年出版《英語姓名譯名手冊》,彼時即將“Trump” 譯為「特朗普」,沿用至今。中共官媒與出版體系強調「譯名的對錯有時不重要,統一、避免混淆才是首要原則」。這種語言治理的邏輯,既維持語言的一致性,其實也透過譯名制度輸出特定的語言規範與世界觀。雖然中國網民偶爾以「川建國」、「懂王」等綽號諷刺川普,但在正式體系中,「特朗普」從未被挑戰或替代。
相較之下,台灣的譯名體系展現出較高的彈性。媒體與維基百科普遍採用「川普」一詞,展現出在地社群對語言命名仍保有一定主體性。然而,這種彈性若無意識地維護,也可能成為語言滲透的缺口。許多學生與讀者在閱讀中國資料時,往往直接使用其譯法,如「新西蘭」取代「紐西蘭」、「危地馬拉」代替「瓜地馬拉」、「釣魚島」取代「釣魚台」,甚至「莫三比亞」取代「莫三比克」。這些差異表面上似乎無傷大雅,實際上卻可能潛移默化地影響資訊理解,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對方預設的語言邏輯與敘事觀點。
簡單地說,語言不只是表達的工具,更是權力的形式。誰擁有命名的權力,誰就能形塑他人的認知結構。我們如何稱呼某人、某地,也將影響我們怎麼看待他、理解他,甚至影響我們的價值選擇與政治判斷。這並不是出於狹隘民族主義的排他情緒,而是提醒我們:面對中國龐大的語言輸出與資訊體系,台灣更應保持語言主權與敘事獨立的文化自覺。譯名雖小,卻是一道關鍵的防線,攸關我們如何理解世界、詮釋世界,不容忽視。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