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耀南專欄:馬斯克的美國黨是一場特斯拉式政治泡沫
馬斯克在與川普決裂後,7月初宣佈成立美國黨,想要從美國兩黨政治的夾縫中,衝出一條血路。圖片取自美國白宮官網

|即時

洪耀南專欄:馬斯克的美國黨是一場特斯拉式政治泡沫

mirror-daily-logo

2025/07/22 06:10:00

在2025年這場由科技鉅子馬斯克領銜主演的「美國黨」鬧劇中,浮現的不是什麼新政治理想的萌芽,而是一場民粹幻象與極端個人意志的錯置拼貼。這不是一場來自草根階層的改革衝擊波,而是頂層金字塔的孤獨富豪,用社群平台、口號、資金拼湊出的另類政治舞台劇。一個淨喜好度為負18%的億萬富豪,妄圖靠著X(前Twitter)與「中道」話術,撬開美國兩黨制這座歷史厚牆,卻只撬出一地政治碎片。
馬斯克的「美國黨」集結了討厭美國政黨的人,集結的是「反一切」的情緒,不是可執政的聯盟。
所謂「美國黨」,更像是美國政治怨氣的垃圾桶——集結那些不喜歡川普、不信任民主黨、不屬於任何體制的邊緣情緒。它不是第三勢力的興起,而是一種對當前政治現狀的總體否定,卻沒有任何替代藍圖。馬斯克自詡代表「80%的中間選民」,彷彿「中間」是一塊政治黃金地段,任他自由開發。但事實是:中間派從來不是一個可整合的政團,它更像一場價值觀混戰——支持AI但反對監控、主張減債卻要求高福利、挺言論自由卻封鎖異見。
馬斯克想用幾句簡化標語把這些矛盾選民套牢,其實只是暴露他對政治運作的無知。他想要的不是共識,而是投射自己情緒的載體。

一個人氣負18%的富豪,怎麼帶出一個正向政黨?

根據 Nate Silver 數據,馬斯克在主要族群中聲望持續崩跌:民主黨人中僅10%對他有好感,共和黨人對他的支持也從83%跌到67%;無黨派選民更是大多數對他反感。即使馬斯克本人不參選(他根本無資格參選總統),「美國黨」也注定與他深度綁定。說到底,這不是一個政黨,而是一場馬斯克的情緒延伸與權力戲碼。它不是制度替代方案,而是一場反制度的品牌操作。

單一選區、雙黨制下的第三黨:註定邊緣

美國的制度從未為第三黨設計過。贏者全拿的選區制度,天然排擠小黨生存空間。1992年,佩羅拿到19%得票率,卻沒贏下一個州。這就是結局上限。馬斯克宣稱美國黨將「聚焦幾個戰略選區」,試圖以關鍵少數破局。但現實是:選區政治不是X上的按讚與轉發,而是地面組織、人脈經營、社區深耕,而這些,馬斯克毫無積累。他的政黨,除了聲量之外,一無所有。

是政治實驗,還是一場科技巨頭的自戀復仇劇?

從支持川普、入閣、再到分手翻臉、創黨開火,馬斯克的政治軌跡像極了一部翻拍的美國偶像真人秀。他不滿川普的大而美法案、不信任民主黨的價值主張,也拒絕承認任何制度限制——於是創了一個「不屬於任何人」的新黨,結果卻變成「只屬於他自己」的派系政治工具。
如果說這是對兩黨政治的反思,那它也太淺;如果說這是對現有秩序的挑戰,那它也太弱。更準確地說,這是個反一切但建不出任何東西的政治怪胎。

結語:馬斯克的問題從來不是缺資源,而是缺信任

他有錢,有平台,有聲量,但他沒有選票。他可以買廣告、買話題、買影響力,但買不到政治信任。在政治這場需要耐性與共識的長跑中,馬斯克只有短跑衝刺的躁動與傲慢。他曾說自己退出政界,幾週後卻高調創黨;曾喊要理性中道,卻轉身支持歐洲極右。這樣的政黨,不是選民信賴的對象,而是媒體短暫追逐的話題。
「美國黨」這個名字,聽起來像是擁抱美國,但實際上,它是由一位不喜歡現有美國政治、也不理解政治美國的人創建的政黨。它既不是第三條道路,也不是解藥,而更像是一場特斯拉式的政治泡沫,一戳就破。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