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台合建「太空港」──為何能2.5小時從美國飛到台灣?
美國在台協會(AIT)透露,美國目前正與台灣洽談可能的太空港合作,未來台北與休士頓之間的旅行時間渴望縮短至僅2.5小時。(圖/翻攝AIT臉書)

|即時

美台合建「太空港」──為何能2.5小時從美國飛到台灣?

mirror-daily-logo

2025/07/23 06:50:00

戰略風格編輯部/本文轉載自世界特種部隊與軍武資料庫臉書
最近美國在台協會(AIT)提到,將與台灣合作興建「太空港」(Spaceport),未來從台北到美國休士頓,可能僅需2.5小時!這聽起來像科幻電影,那究竟什麼是太空港?

太空船的機場

最簡單的理解方式,就是將「太空港」視為「機場」,只是其服務對象不是飛機,而是能飛往太空的太空飛行器。
常見的太空飛行器是火箭,但若僅為火箭發射場,無需另取「太空港」之名。
太空港主要運作「可重複使用」的太空載具(Reusable Launch Vehicles, RLV),且一般使用者也可以搭乘,並非只有訓練有素的太空人才能上機。

關鍵技術「次軌道飛行」

美台合作的重點是一種名為「次軌道飛行」(Sub-orbital Flight)的技術。
一般飛機在約10公里高的大氣層內飛行。次軌道飛行的太空飛行器會以超高速衝破大氣層,飛到100公里高的太空邊緣(卡門線),然後在幾乎無空氣阻力的太空高速滑行,最後返回地球另一端的目的地降落。
因其大部分時間在阻力極小的太空飛行,速度可達音速的數倍,這就是為何從台北到休士頓原本超過15小時的航程,能縮短至僅2.5小時。

已進入實際營運階段非僅紙上談兵

全球已有數個太空港投入商業運作,主要型態如下:
太空港營運項目一:次軌道太空旅遊
這是目前最具吸引力的商業模式,將遊客送往太空邊緣,短暫體驗失重,例如:
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在美國的太空港營運,其模式是由母機搭載太空飛機從跑道起飛,在空中釋放後,太空飛機點燃火箭衝向太空,任務結束後如飛機般降落跑道。
藍色起源(Blue Origin):從德州私有發射場,以可回收火箭垂直發射載人太空艙。火箭與太空艙各自返回地面。
這兩家公司已成功將數十名付費乘客送往太空。

太空港營運項目二:軌道衛星發射

這是太空港最成熟、最大宗的業務,以SpaceX為代表。其可回收的「獵鷹九號」火箭,已實現高頻次發射,頻繁從佛羅里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或德州私有的「星港」(Starbase)出發,將「星鏈」(Starlink)等大量商業衛星部署至軌道,是目前太空港最主要的商業活動。

美台合作的太空港計畫

根據目前消息,美台洽談的太空港合作,初期規劃可能包含:
1、高科技貨運:優先運送高價值的緊急貨物,例如救命醫療藥品,或台灣擅長的晶片等高科技零組件。
2、科學研究:發射探空火箭,進行氣象、材料或太空科學實驗,以及相關的軍事性研究。
3、平價化的太空旅行:待技術成熟且更安全後,最終目標是實現載人飛行,達成平價化的「太空旅行」或超高速跨國交通。
目前多家新聞提及的屏東「九棚基地」為台灣的火箭發射場,未來有潛力升級為具備發射與降落能力的國際太空港。

太空港合作案對台灣的重要性

1、產業升級:台灣的強項在於半導體與精密製造,若能加入太空港的全球供應鏈,將帶動航太產業發展。
2、科技外交:這是台美科技合作的重要里程碑,顯示台灣在全球太空經濟中的潛力備受重視。
3、未來商機潛力:雖然「搭太空船赴美」聽起來仍顯遙遠,且需克服諸多技術與資金挑戰,但此計畫的啟動,將為台灣開啟諸多產業鏈合作與商機。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