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造精神的藝術現場──從互動造字到社群共創的藝術過程
「藝術自造祭」以書冊與文字為主題,結合藝術創作與觀眾參與,打造創意與書寫的跨界對話場域。

|即時

自造精神的藝術現場──從互動造字到社群共創的藝術過程

mirror-daily-logo

2025/07/25 13:08:00

在2025年宜蘭藝術自造祭的展場裡,創作不再專屬於藝術家,每一位觀眾的手指移動、筆劃選擇、貼紙輸出與拍照上傳,都是展覽的一部分。以《書冊與文字的載體》為題,這場由康泰納仕台灣策展、為美學團隊執行的年度展覽,實踐了自造祭最核心的精神——藝術不只是觀看,而是一場可以參與的文化行動。

從造字裝置到社群串連:一場書寫行為的總動員

250710_WYS0933.jpg
展覽中《Kumiji 組字系統》吸引觀眾體驗,透過組合筆劃、部首與結構,創作出個人專屬「字我」,成為自我命名與表達的符號。
走進中興文化創意園區的56號建物,觀眾首先遇見的,是日本藝術家木崎公亮所設計的《Kumiji 組字系統》。這是一套以互動科技與漢字結構邏輯為基礎的開放型造字平台,觀眾可以在螢幕上自由組合筆劃、部首與結構,創造出一個專屬於自己的「字我」。不論這個字是否存在於現實語言中,它都成為參與者的個人印記,一筆一畫背後藏著命名、記憶與表達。
但這個字並不只停留在螢幕。觀眾可選擇將「字我」輸出成貼紙帶走,或是將其同步投影至展場中央的沉浸式書牆與動畫裝置中,成為不斷更新的集體記憶圖譜。在這裡,藝術品不再封閉,作品也不再等於完成,而是一種持續被改寫、被書寫的過程。每個觀眾的行為,不只是互動,更是創作。
250710_WYS0820.jpg
觀眾透過平板書寫或輸入,參與「造__」主題挑戰,文字創作經由審選後,將輸出展示於展場牆面,成為展覽的一部分。
康泰納仕團隊進一步將這份參與精神擴展至社群與字型設計領域,與台灣字型設計團隊 justfont 合作發起的「宜蘭字體共創」計畫,邀請設計師與愛好者以「宜蘭」為靈感,共同設計筆劃、部件與結構,組成一套正在生成中的字體。這些設計成果被轉化為實體視覺裝置,於展區呈現,觀眾能即時看見「字」如何從群體書寫中誕生,並具象為可見的文化樣貌。
同時,展覽也同步展開社群串連企劃 What'z ur type?,號召設計師社群與創作者參與「造__」主題挑戰,從圖像、文字、字型到標語,觀眾的創作經由線上投稿、審選與輸出,回到展場書脊展牆上展示。從線上造字、社群互動,到實體空間的嵌入與裝置轉化,這是一場完整的UGC(使用者生成內容)流程,展現了藝術與參與之間不再分彼此的界線。

觀眾的參與,才是展覽真正完成的一頁

250710_WYS0694.jpg
展場設計融入大型視覺裝置與地景語彙,成為觀展與互動的多重空間,也提供觀眾自由探索與休憩的角落。
在這一切互動中,最具體的感受,是「字」不再是語言的工具,而是一種個人身份與情感的延伸。你的筆劃成為視覺,視覺成為內容,內容成為展覽,而展覽,正是這些個體書寫行為集合而成的公共場域。
2025藝術自造祭不只是「讓觀眾動手玩」的互動展,而是一場以觀眾參與為創作核心的策展實驗。藝術家不再是單一創作者,而是設計結構、引導行為的開端;觀眾則從旁觀者轉為共筆者,從參與者轉為生產者。
250710_WYS1036.jpg
「藝術自造祭」於中興文創園區的「有料倉庫」展出,保留舊倉庫結構並融入新媒體藝術,成為創造與展示的平台。
在這裡,每一個按下「完成造字」的瞬間、每一張貼在書牆上的紙條、每一則上傳社群的字型創作,都是這場展覽的正文。沒有你,這本書不會完整;沒有參與,這場藝術也就沒有真正展開。你寫的那個字,就是這場藝術的核心。而這本尚未完稿的書,現在等你打開。
趁著夏天的假期,不妨帶著家人、朋友一起到宜蘭中興文創園區走走,體驗看看,究竟成為展覽的一部分是什麼感覺呢?
活動名稱 | 宜蘭藝術自造祭:書冊與文字的載體

展覽期間|2025/07/12-08/31 每日 10:00 - 18:00(每週六加碼延長至20:00、每週三公休,公休日僅開放戶外區域)

展區地點|宜蘭中興文化創意園區(56建物、54建物、有料倉庫、戲棚下)

展區地址|宜蘭縣五結鄉中正路二段6之8號

市集場次|2025/07/12-2025/08/31 (週末六/日 10:00-17:00)

講座與工作坊|2025/07/12-2025/08/31 (週末六/日,場次請參考 報名表單)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