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的政治與結構意涵──從地緣安全到階級焦慮
這次大罷免事件反映出的,不僅是民進黨敘事策略的疲態,更是台灣社會結構變化與心理認知轉向的縮影。圖片翻攝自民進黨立院黨團臉書

|即時

大罷免的政治與結構意涵──從地緣安全到階級焦慮

mirror-daily-logo

2025/07/29 06:40:00

艾自由/美國財經智庫分析師
近期的大規模罷免案雖未成功,卻釋放出值得深思的政治訊號:過去被視為「反共保台」鐵票的動員邏輯,似乎正逐漸失去邊際效用。此一變化,意味著民進黨長期倚賴的地緣安全敘事可能正在遭遇社會心理的「疲乏期」,尤其在年輕世代與經濟弱勢群體中更為明顯。民進黨若仍持續 fight the last war(打上一次的戰爭),只看到過去最大的矛盾,而忽略台灣內部社會結構正在發生的變化,恐將錯失政治再整合的契機。

一、全球脈絡:台灣的「抗中」與「階級問題」雙重壓力

台灣的政治結構處境與南韓、日本頗為相似,同樣深陷於「抗中」與「階級問題」兩大結構性議題的交織。在歐洲,「抗中」的對應是「抗俄」,顯示這類國際對立敘事已成為許多民主國家的政黨動員立論基礎。然而,也正因中國因素的存在,台灣反而在近年獲得來自歐洲與日本愈加強勁的戰略支持,強化了其國際盟邦地位。
這也造就了一種吊詭現象:一方面,台灣因為其半導體製造能力與地緣位置,成為美國印太戰略中不可取代的關鍵節點(如 Niall Ferguson 所言,美國若失去台灣,其影響將如同當年英國失去蘇伊士運河一般);但另一方面,台灣內部卻浮現出類似美國中西部「全球化輸家」的社會心理斷層。

二、階級焦慮的深化:匯率政策與經濟弱勢階層的結構困境

台灣長期實施的匯率政策,作為全球化供應鏈的一環,其主要目標在於最大化出口導向的生產效率。雖然此政策帶動了經濟增長與製造業競爭力,卻也帶來了一連串副作用:工資長期停滯、內需低迷、貨幣超發、資產價格(特別是房地產)飆升,進而擴大了富有階級與經濟弱勢之間的財富鴻溝。
這正是台灣階級問題的核心。對於未能在資產市場中卡位的年輕世代與經濟弱勢階層而言,「無殼蝸牛」不僅是一種居住困境,更是一種結構性剝奪感的象徵。他們在政治上逐漸感受到自己被主流政黨「遺忘」,在經濟上則如同美國 Rust Belt (鐵鏽帶)被全球化邏輯所排除的群體,極易成為社會不滿情緒的集結地。

三、地緣焦慮的邊際遞減:資本市場與民意的再評估

從國際資本市場的角度來看,台海風險雖仍被納入評價,但其結構性風險似乎已逐步「被消化」。換言之,市場已不再將台灣視為一個「即將爆發戰爭」的熱點,而是視其為一個擁有戰略價值但風險可控的供應鏈樞紐。這種再評價的過程,也反映在民意變化上——台灣社會內部對「中國威脅」的焦慮感,可能未如民進黨所設定的那般強烈。雖然對中國威脅的感受落差,還有更複雜的因素交互作用,值得另文分析。
相較之下,來自美國的軍事與財政壓力(例如川普重啟要求台灣提高國防預算)反而成為民眾關切的焦點之一。這使得台灣內部「地緣焦慮」的心理重心,正逐漸從「中國武力犯台」轉向「美國要求承擔過重義務」的反思。

四、結語:重新設定政治敘事與政策優先順序

綜合觀之,這次大罷免事件反映出的,不僅是民進黨敘事策略的疲態,更是台灣社會結構變化與心理認知轉向的縮影。在全球化極致發展與中美地緣博弈之間,台灣不僅是地緣政治的前線,更是全球化「效率至上」邏輯下的內部受壓社會。
未來若要重建社會信任與政治動員的正當性,勢必需要在從「地緣安全」與「經濟正義」之間,在「反共保台」與「世代正義」之間,求取平衡。尤其,執政團隊更必須重新思考:民進黨執政十年,為什麼民眾仇視民進黨的強度提升?台灣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股市也衝上高點,卻沒有看見積極的重分配政策讓多數民眾有感?唯有如此,才能回應那一群被遺忘的年輕人與無殼世代的深層焦慮,並重新校準台灣民主政治的民意根基。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